(00516) NASDAQ 長投致富:中產翻身與財富傳承

 

課程重點摘要

James 老師在節目中深入探討了如何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實現財富自由,並強調了長期被動式投資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 NASDAQ 100 指數基金(QQQ)的投資理念。

  1. 市場信號不重要:James 老師指出,市場的震盪、關稅戰或戰爭等外部因素與投資無關,無需關心市場訊號,因為歷史雖不重複但極其相似,長期來看市場總會上漲。他憑藉對美國市場200年歷史的理解和40年實際市場經驗,強調投資者應永遠保持極度樂觀,不受外部悲觀情緒影響。
  2. 資本主義的系統性陷阱:James 老師闡述,資本主義的設計對富人有利,尤其體現在稅收機制上,全球的投資所得稅通常有減免,且稅率遠低於勞務所得稅。相較之下,中產階級面臨三重風險:工作與公司股票綁定、居住地與公司地點靠近,一旦公司倒閉或被裁員,將同時失去工作、股票價值暴跌,還須負擔房貸。他強調,富人透過借錢變得更富有,中產階級卻因借錢而變窮,這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3. 體力賺錢難敵通膨與資產增值:僅靠體力賺錢永遠追不上通膨與資產增值的速度。中產階級的後代常陷入「內捲」困境,為爭取頂尖教育付出高昂代價,而富人後代則可自由選擇發展興趣,因為財富已足夠。
  4. 培養正確理財觀念的重要性:James 老師樂見美國政府推動新生兒投資計畫,從小培養理財觀念。他指出,真正的富有在於有人願意借你大筆資金且長期才需償還,因為這代表你擁有信用或資產。一個國家若全民都是資本家,則可享受全球工廠的紅利,將污染留給其他國家。
  5. 人生不應計較成本:他認為將戀愛、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用成本來計算是窮人思維。錢是拿來用的,而非累積到最後變成一無所有只剩下錢。他鼓勵年輕人勇敢追求愛情、結婚生子,並強調夫妻間財務上應互相信任、給予安全感和自由度,錢財共有而非計較。
  6. 投資心態與風險控管:投資需要忍耐,財富值得等待。技術分析和市場預測都是無效的,市場漲跌無需理會。投資時應先想風險而非獲利,問自己「如果明天市場歸零,我會怎麼樣?」若答案是不行,就應調整資產配置。保持足夠的現金流(退休者需預留15年生活費,在職者至少一年)至關重要,以應對流動性風險。

重要 Q&A 摘要

  1. 借錢投資的時機與風險
    • Q: 接近退休或沒有穩定收入者是否適合借錢投資?
      • A: 不建議。若無法承受股市大跌而需賣股還貸,則不適合借錢。除非你已完全理解資產配置與風險控管,並能承受修正,否則應避免貸款。貸款與融資不同,融資會因市場波動被斷頭,而信貸或房貸則需穩定薪水償還,不易受股市波動影響。他強調,投資任何資產,都要問自己:「如果股票跌到零,你能活下去嗎?」若不能,就應調整資產配置。
  2. S 的融資慘痛經驗分享
    • Q: S 分享了他在中國市場因盲目樂觀和高槓桿融資(1:1)導致巨額虧損的經驗。
      • A: S 體會到在投資時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的現金流和未來可預期收入。雖然持有好的標的,但過度樂觀和槓桿操作可能導致在市場流動性不足時無法賣出,造成雙重打擊,幾乎吐回前一年的所有利潤。他父親無槓桿的帳戶反而屢創新高,印證了「慢就是快」的道理。James 老師重申,他百分之百禁止融資,因為市場即使只跌40%也可能導致投資者心理崩潰或被斷頭,甚至倒欠券商。
  3. 新手資產配置建議
    • Q: 初學者是否應配置槓桿基金(如 QLD)?現金部位應佔多少?
      • A: 對於初學者或無法承受劇烈震盪的投資者,建議從最保守的「清燉牛肉麵」模式開始,例如 70% 投資 NASDAQ 指數基金(如 QQQ 或 00662)和 30% 現金,甚至 60% 投資和 40% 現金。這是為了保護新手,避免因槓桿基金的快速跌幅而緊張。隨著投資經驗和承受能力的提升,可以逐步增加風險,例如在下跌年份考慮從現金中撥出 2% 購買槓桿基金。James 老師也提醒,槓桿基金無法用於未來質押貸款。
  4. 投資的深層意義與人生哲學
    • Q: S 提到投資能讓人掌握自己的命運。姚同學則分享成功人士(如 Elon Musk)的巨大壓力,反思是否要追求這種「加冕必承其重」的人生。
      • A: James 老師強調,投資最大的好處確實是掌握自己的命運。對於風險,他建議先思考「最壞情況」,並確保自己有應對方案,例如預留生活費,因為任何資產(包括工作、房產)都存在風險。他贊同姚同學的觀點,指出人生不應追求光榮,而是追求最少的遺憾。不必用自己需要的錢去賺不需要的錢。通過被動投資,我們可以享受資產增值的成果,而不必承受巨大壓力。
  5. 分享投資理念的挑戰與 ROI/ROE 迷思
    • Q: Ju 同學分享她從短線交易轉向長期被動投資 QQQ 的歷程,以及在向朋友推廣時遇到的阻力。她也提到,許多短線投資者誤解了投資回報率的計算方式。
      • A: Ju 同學觀察到,當她向同齡人分享長期持有 20-30 年的理念時,人們因為覺得時間太長而不願接受,但卻很願意為小孩長期投資。James 老師解釋,許多短線投資者只看 ROI(投資報酬率),卻忽略了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或 ROA(總資產報酬率),導致他們誇大自己的實際收益。他強調不操作股票不是因為資本利得稅,而是因為操作無法增加阿法 (alpha),即無法超越市場平均回報。
  6. 現金部位與財富傳承
    • Q: 華同學提問,老師推薦的 30% 現金部位是否有其他考量?以及對於後代可能對投資不感興趣的情況,如何規劃財富傳承(例如信託)?
      • A: 關於 30% 現金,James 老師澄清這是針對不同風險承受度的學員所給出的保守建議,就像餐館提供不同辣度的食物。資深投資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不設限。
      • 關於財富傳承,James 老師強調首要之務是培養子女正確的價值觀和品格,因為財產傳承只是「錦上添花」。他建議在自身資產達到年開銷的 50 倍以上時,可以考慮贈與子女。對於長期傳承,尋找大型金融機構(如匯豐、瑞銀)設立信託會比私人家族辦公室更安全可靠,即使金融機構倒閉,資產也會被其他機構接管。他同意,將資產以 70% QQQ / 30% 現金的方式託管給金融機構,並每年提取 2%,原則上可以永續使用。
  7. 父母養老與健康管理
    • Q: 關於父母養老的現金流和醫療保險規劃。
      • A: James 老師強調「健康最重要,健康最省錢」。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即使父母已有數百萬積蓄,但如果生病需要長期照護,開銷會非常龐大。他建議子女應多關心父母的健康,確保他們按時吃藥、定期檢查,並及時處理健康問題。預防勝於治療,這能大幅減少未來的醫療負擔。

【免責聲明】

  1.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2.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3.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4.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