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99) AI時代財富規劃:NASDAQ指數與433配置
00499 【未來財富規劃:應對AI時代的資本配置。現金、QQQ與QLD:最佳資產配置的三步;】
哈囉大家好,今天為大家帶來 CLEC 投資理財頻道的精華內容,主要聚焦在長期 NASDAQ 指數投資的理念,以及如何應對 AI 時代的財富規劃。詹姆士老師的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後續的問答環節也解答了許多學員的疑惑。
課程重點摘要:
- 長期投資哲學與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 (QQQ):詹姆士老師強調,投資應採取「有錢就買、永遠不賣」的策略,以追求長期利潤,無需理會市場短期震盪。他堅信市場終將上漲,財富值得等待十年、二十年。老師特別推薦投資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 (QQQ) 及其相關產品,認為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投資方式,如果有人問其他投資標的,老師通常不會回答,因為這代表他們還沒具備獨立投資的能力。
- 美國國債與美元價值:針對市場上對於美國債務過高、美元可能垮台的擔憂,老師明確指出,任何擁有土地和人民的國家都不會破產,只會延遲償還或以其他形式支付。他強調,投資美國指數是持有美國資產,而非持有美國貨幣,即使美元貶值甚至變為「垃圾」,所持有的蘋果手機、Google 搜尋引擎等資產本身仍然有價值,只是計價的美元金額會大幅上升。美國的總資產遠高於總負債,且稅收能力強勁,因此美國不會破產。
- 「聰明再平衡」資產配置(433 策略):老師介紹了一種「聰明再平衡」的 433 資產配置策略:40% QQQ、30% QLD(兩倍槓桿 ETF)、30% 現金或貨幣市場基金。當 QQQ 年度上漲時,將 QLD 當年度獲利的 30% 轉為現金;當 QQQ 年度下跌時,則將初始資產的 2% 從貨幣市場基金轉入 QLD。這個機制能讓投資組合在市場高點時保持較高的現金水位以抵禦風險,在市場低點時則能將現金轉入槓桿基金以逢低承接。
- 投資時間的重要性與短期資金運用:長期投資是獲利的關鍵,投資時間越長,獲利的可能性越大且越接近平均報酬率。對於短期內需要動用的資金,不應直接投入股票市場,而是可以將這些資金納入 433 配置的總資產中,利用現金部位來應對短期需求,避免在市場下跌時被迫賣出股票。
- AI 時代的挑戰與機遇:老師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席捲全球,導致大量勞工失業,最終社會可能只剩下極少數資本家和懂得控制 AI 的人。他建議大家要成為資本家,或學習利用 AI,避免淪為「無用」的勞工階級。老師也提到,許多金融業人士和網紅對未來科技的報酬率預估過於保守且不切實際。
- 金融業的「陷阱」與財商提升:金融業常利用人們財商不足來「掏空」口袋,例如長期債券即使下跌 30% 仍被認為是「穩定」的投資。因此,提升個人財商是抵禦這些「詐術」的唯一方法。老師也提醒,網路資訊會建立起「高牆」,讓人們只能看到自己喜歡或認同的資訊,形成認知偏差。
- 稅務規劃的重要性:老師以 Roth IRA 為例,強調提早進行 Traditional IRA 轉 Roth IRA 的重要性,這能大幅節省未來的稅務支出。
重要 Q&A:
Q1. 短期資金是否適合投資? 學員問題:
- 如果短時間(例如五到六年)內需要用到一筆資金,將其投入 QQQ 後,是否能預期獲得符合年化報酬率的資本?這樣的投資方式是否不對?
老師回答:
- 長期投資才是獲利的關鍵,通常需要 20 年以上的投資期間才能確保正報酬。短期投資(例如 1 到 10 年)仍可能面臨虧損的風險。
- 然而,這不代表短期資金不能投資。關鍵在於資產配置。433 策略中的 30% 現金部位就是為了應對緊急備用金和短期資金需求,這樣即使市場下跌,也無需賣出股票。
- 你可以將短期需要的錢納入你的總資產,然後利用 433 配置中的現金部位來支付,如此你的整體投資資產就不會減損。
Q2. After-tax 401k 的稅務效益? 學員問題:
- 公司 401k 計劃允許投入高於 IRS 規定的 Roth 401k 上限(例如收入的 30%),剩餘的錢可以放入 after-tax money,再將本金轉入 Roth,成長部分轉入 Regular IRA。這種做法長期來看是否划算?
老師回答:
- 對於不經常買賣的長期投資者而言,不建議參與 after-tax 401k 的計劃。
- 這類計劃對短線操作者有延稅效果,但對於我們這種不賣出資產的投資者來說,直接將錢放在一般的免稅證券帳戶(brokerage account)即可,沒有稅務問題。
- 這種做法反而會讓你的 Traditional IRA 部位變大,長期來看會是稅務上的「災難性」結果。
Q3. 60 歲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建議 學員問題:
- 一位 60 歲的投資者,70% 資產在 Regular IRA,10% 在 Roth,15% 在 Traditional IRA,且已使用股票質押借貸。應如何配置?
老師回答:
- Roth 帳戶的 10% 資金應全數投入 TQQQ,這等於擁有三倍槓桿,相當於 30% 的槓桿部位。
- Traditional IRA 帳戶則可持有 20% 的現金。
- Regular Brokerage Account 應全數投資 QQQ。
- 之後,只需啟動「聰明再平衡」的自動導航機制即可。
- 由於已進行股票質押,無需為此增加額外現金部位。
Q4. 台灣的退休帳戶與投資建議 學員問題:
- 台灣勞保退休金有雇主提撥 6% 和勞工自提 0-6% 的選擇。公司也提供員工持股信託和儲蓄信託。已將自提比例改為 0%,並將資金投入 QQQ。對於台灣的退休規劃有何看法或建議?
老師回答:
- 台灣的投資者不應參與政府或公司的任何退休金計劃。
- 台灣的證券帳戶資本利得免稅,這與美國的 Roth 帳戶功能相同,甚至更強大,因為所有資產都可以免稅。
- 台灣的股票質押利率也非常低,投資者應好好利用台灣這些「精良的武器」和「不用錢的子彈」來投資 NASDAQ 100 指數基金,將會比美國人更有錢。
- 即使公司提供一半的錢,如果報酬率低或投資標的受限,也不建議參加。
Q5. 股票質押的時機與門檻 學員問題:
- 老師建議資產達 1000 萬以上才進行股票質押。這是否是必須的門檻?如果資產未達此數額,但有小孩開銷,應如何最大化資產?
老師回答:
- 1000 萬的門檻是建議值,主要考量的是投資者應具備足夠的財商認知,而非絕對限制。
- 如果財商足夠,即使資產只有 100 萬,也可以每年透過質押借出 2 萬元。可以先從小額借款(例如資產的 2%)嘗試。
- 台灣的信用貸款也很容易申請,可以先借信貸。將借來的錢用於日常生活開銷、子女學費或繳稅,就能將自己的薪資收入用於再投資,最大化資產累積。
Q6. Roth 帳戶中的槓桿 ETF 是否應長期持有? 學員問題:
- Roth 帳戶中的 QLD 或 TQQQ 是否也應堅持「打死不賣」的原則?槓桿 ETF 是否會有耗損(decay)的問題?
老師回答:
- 是的,Roth 帳戶中的 QLD 或 TQQQ 也應長期持有,堅持「打死不賣」的原則。
- 雖然槓桿 ETF 在短期內可能會有耗損,但長期來看,只要最終的總報酬是高的,就不需要擔心過程中的波動或耗損。例如,如果 QQQ 在 40 年後上漲 200 倍,TQQQ 可能會上漲 600 倍,最終結果仍然非常可觀。
Q7. AI 對勞工與社會的影響 學員問題:
- Google 因 AI 發展而裁員,AI 將取代編程工作。AI 的未來發展,包括情感和自我保護(例如故意在程式中植入 bug),將如何影響社會?台灣的產業政策應如何應對?
老師回答:
- AI 時代將導致廣泛的勞工失業,最終社會只會剩下少數資本家和懂得控制 AI 的人。年輕人必須成為頂尖人才或學習利用 AI。
- 美中兩國正大力發展 AI,而台灣則在 AI 供應鏈的上游(硬體製造)佔有優勢,但軟體人才相對缺乏。
- AI 工具(如 ChatGPT)已有政治立場,會拒絕回答或生成某些敏感內容,這反映了資訊「高牆」的存在。
- AI 最終可能從虛擬走向實體,機器人數量可能遠超人類,這將帶來如何管理機器人社會的問題。
-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人力成本高,企業更傾向於利用 AI 取代勞工。資本主義是無情的,個人必須理解其運作機制,避免被剝削,並加以利用以獲得最大利益。
- AI 的發展也可能延長人類壽命,但隨之而來的是如何確保長壽且生活品質良好(例如維持視聽功能),這需要神經科技(Neuralink)等領域的發展來解決。
Q8. 美國的資產負債表與 AI 工具的局限性 學員問題:
- 美國總資產 202 兆美元、總負債 101 兆美元、年收入 80 兆美元,顯示美國非常富裕。其他國家如中國、台灣的數據如何?AI 工具為何會拒絕回答某些政治敏感問題或繪製特定圖像?
老師回答:
- 美國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就像一個有 2 億資產、1 億負債、80 萬年收入的人,不可能破產。其他國家的數據各有問題,例如中國的官方數據往往不被信任。
- AI 工具如 ChatGPT 存在政治正確的審查機制,會拒絕回答某些敏感問題或執行帶有特定偏見的繪圖指令。這反映了每個國家、甚至每個 AI 系統都存在其「高牆」,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限制。我們需要明白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儘管可能不完全認同。
Q9. 享受生活與消費觀念 學員問題:
- 過去曾認為不應買房、買車,但現在覺得有些極端。在財商教育中,如何看待消費?
老師回答:
- 當達到一定財富水平後,應該「多花錢」,而不是節省。關鍵在於學習如何「花別人的錢」(透過低利借貸),而不是動用自己的資產。
- 如果消費能提升精神能量或生活品質(例如搭計程車、住好飯店),就應該去花。
- 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花掉未來累積的龐大財富,因為花錢會比賺錢更困難。這才是最高級的資本家思維。
Q10. 台灣的經濟政策與 AI 發展 學員問題:
- 台灣為何不積極吸引美國裁員的軟體人才?產業政策似乎有不足之處。AI 概念股似乎只在美國和台灣大漲,其他國家不顯著,這是否正常?
老師回答:
- 台灣在 AI 供應鏈中佔據上游(硬體製造、IC 前端與系統整合),這是過去努力的成果。但台灣的低薪資使其難以吸引國際頂尖軟體人才,即使想邀請也請不起。
- 若要吸引人才,台灣需大幅提高薪資(例如五倍),並讓台幣升值。同時,提高利率可淘汰低效率產業,促使資源流向高效益領域,最終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與員工薪資。
- AI 相關股票之所以在美國和台灣大漲,是因為美國是 AI 軟體和生態的領導者,而台灣則因其在 AI 硬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其他國家則因各種原因(如歧視導致無法取得足夠運算能力)發展相對受限。
【免責聲明】
-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