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7) 理財型房貸+反脆弱退休:現金15年安全墊,聰明借錢成富豪
課程重點整理
- 長期投資思維與反脆弱性 (Anti-fragility):
- 投資必須採用 20 至 30 年的長遠眼光,而非短期考量。市場沒有最高,只會更高;下跌只是暫時的,只有上漲才是永恆的。投資的精髓在於雪球滾動效應,雖然前幾年可能看不到效果,但一旦雪球夠大,增長將十分可怕。
- 投資目標應是建立「反脆弱」系統,意即在環境發生巨大變動時,仍具備抵禦災難的能力。許多高科技、高專業的職業(如工程師、醫生)看似高薪,實則脆弱,因為一旦環境改變(如 AI 發展或職業生涯受挫),收入來源可能消失。唯有透過投資,讓資產 24 小時不斷增值,才能真正實現反脆弱。
- 現金部位與資產借貸策略:
- 反對不留現金的人通常是資金不足的窮人。對於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朋友,建議準備至少 10 年,最好 15 年以上的現金部位,以確保退休生活的反脆弱性。
- 在資產累積階段,利用借貸(如信貸或房貸)進行投資,長期下來資產淨值遠高於不借錢而從本金中提領花費的人,差距可能達一倍以上。借錢的最高境界是借錢過日子,永遠不還本金且不用繳稅。
- 房地產與銀行風險警示:
- 長輩若擁有大量非流動性資產(如土地或房產),可能被銀行理財專員利用層層抵押、信託設定等複雜方式,掏空資產,最終資產不見且負債累累。長輩應將不動產變賣為流動資產(如現金或股票),以利子女處理遺產,並利用現金抵繳遺產稅,避免銀行剝皮。
- 房地產被視為最危險的資產之一。若發生天災(如地震或火災),即便房屋倒塌或燒毀,房貸仍需持續繳納。擁有房產只會成為「有殼的奴隸」。
- 已接近退休(如 60 歲)者,不建議採用理財型房貸,因為銀行可能在市場下跌時要求續約或降額。若必須借貸,理財型房貸合約年限應達 15 年以上。
重要 Q&A 彙整
Q1:理財型房貸的適用對象與風險
學員問題
- 朋友有房子無貸款、現金 4000 萬台幣,年薪 400 萬,現年 62 歲,問是否適合辦理財型房貸。
- 朋友詢問若已屆退休年齡(60歲),是否能使用理財型房貸 700 萬額度,只還利息。
老師回答
- 對於已接近或已退休的朋友,不建議進行理財型房貸。
- 若辦理理財型房貸,每年利息約 60 萬;若辦理一般型房貸,每年利息可能高達 110 萬。
- 理財型房貸通常有續約風險,銀行可能要求五年續約,若市場大跌 80% 且銀行不給續約,將面臨還款壓力。
- 若要辦理理財型房貸,貸款年限最好能簽 15 年以上且只付利息,因為 15 年後市場至少能回到高點。例如,聽聞新展銀行可提供理財型房貸到 75 歲 (即 15 年)。
- 對於 60 歲以上已退休者,應考慮做以房養老,而非理財型房貸。
Q2:退休金不足時的資產配置(以 0056 為例)
學員問題
- 若父母資產約 1000 萬台幣,年開銷不高,但未達 20 倍生活費,是否可將大部分資金投入 0056 (元大高股息),以股息作為收入。
老師回答
- 建議長輩保留約 100 萬現金作為緊急備用金。
- 剩下的 900 萬資金可全部投入 0056。
- 0056 的股利殖利率目前可能達 6% 至 10%,若以 6% 計算,每年可增加 54 萬台幣,每月約 45,000 元,比收房租更好。
- 長輩有錢就有底氣,會更快樂且長壽。
- 若總資產約 2550 萬(750萬現金加1800萬高股息 ETF),但一年開銷需 200 萬,此時資金無法進行複雜配置。應留少量現金(如 150 萬),其餘全部投入 0056,依靠股息過日子。
Q3:聰明再平衡與彈性在平衡的原則
學員問題
- 關於現金保留年限(例如 15 年),如果採用「彈性再平衡」,在現金未滿 15 年時,遇到下跌年就不轉為槓桿,但可以將圓形基金(QQQ/00662 等)轉為槓桿,這樣的操作結果如何。
老師回答
- 回測結果顯示,在固定 Beta 和提領率的前提下,退休當下採用最高現金部位的 Beta 會是最安全的,此時不需太擔心策略調整。
- 基本原則: 在相同 Beta 值下,應選擇現金部位較高的配置。例如,在 Beta 0.8 的情況下,應選擇 4/2/4 (圓形/槓桿/現金) 配置,而非 6/1/3 配置,因為現金部位更高會更安全。
- 槓桿基金的部位不可超過圓形基金。
- 資金不足 15 年現金者,若市場下跌應「不動如山」。但市場上漲時,應將槓桿基金或圓形基金賺到的錢挪一部分到現金部位(例如將 TQQQ 或 QQQ 有賺的挪出),讓資產配置更加穩健,以抵禦未來風險。
Q4:槓桿 ETF 投資的五大原則與心態調適
學員問題
- 在美國退休帳戶 (IRA/Roth) 投資 TQQQ/QLD 時,遵循五大原則:圓形基金是根本;槓桿比例不超圓形且不超現金;Beta 不超 1;槓桿為降低風險用;須在退休帳戶內。
- 請問實踐這些原則是否過於複雜?且進行聰明再平衡時,擔心市場會持續上漲,內心產生波動。
老師回答
- 槓桿基金的投資原則一點都不複雜。
- 複雜的是投資者自身的心態。如果連上漲時轉移 30% 到現金的加減法都無法執行,是因為「心有所住」,將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
- 應修煉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 投資者須秉棄所有市場雜訊,將市場震盪、國際局勢等視為妄念(如禪修中的「默」),才能清楚知道什麼是重要的(如「照」),即相信長期指數持續上漲是必然的現象。
- 應保持「平常心」:好的不喜歡(股市長是必然現象),壞的不討厭(股價跌是加碼承接的機會)。
【免責聲明】
-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