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0) 信者恆信,不信者虧損!你還想靠VT致富?
00530 【信者恆信,不信者虧損!你還想靠VT致富?】
課程重點整理:長期投資核心原則與策略
作為分析人員,本頻道內容的核心原則可歸納如下:
- 專注核心資產配置:
- 強調應將投資重心放在**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如QQQ)**作為資產配置的基底。
- 市場最終會上漲且「沒有最高只會更高」,故應忽略市場短期震盪、外部言論、財務報表及經濟局勢等干擾因素。
- 對於非建議的其他ETF或個股,一律不予推薦,並視為「妖魔鬼怪」應避免碰觸。所有現有基金與個股最終應轉為以QQQ為基礎的配置。
- 風險應對與現金部位:
- 投資有風險,但短期波動無需理會,關鍵在於透過資產配置來抵禦風險。
- 現金是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足夠的現金儲備能確保即使股市下跌十年仍能存續。
- 針對美國居民,槓桿型基金(如QLD)應優先配置於Roth帳戶。現金配置則依目的不同而有區分:Roth帳戶現金用於智慧債平衡;股票質押帳戶現金用於降低波動;應稅帳戶現金則用於減緩增值速度以降低稅務負擔。
- 掌握金融操作槓桿:
- 「大錢」的獲取源於對金融操作的理解,例如藉由數百萬美元來實現財富自由。
- 終極目標為「永遠不賣資產卻有錢花」,甚至「永遠不用還款或支付利息」。
- 透過少量資金(例如300或3萬美元)與長期投資回報,槓桿撬動百倍資產,並以投資增值覆蓋借貸利息。
- 借貸應優先選擇長期期限(例如15年,理想為40年以上),而非利息高低。若無穩定現金流還款,則不應借貸,但股票質押等穩定來源則例外。
- 學習方法與心態調整:
- 建議新學員應先接受老師的建議,對於不建議碰觸的事物,應先遵循而非立即追問緣由。
- 學習過程需專注於頻道內容,過濾外部雜訊。
- 鼓勵靜心觀看大量影片自我學習,避免頻繁提問或要求老師分析未推薦個股,因為許多問題在影片中已有解答。
- 強調學習前人經驗是最經濟的途徑,避免浪費時間與財富重蹈覆轍。
- 辨識金融詐騙與人生哲學:
- 直言金融業、保險業與政府可視為「詐騙集團」的結合體,需對其推銷保持高度警覺。
- 特別指出人壽保險為「最終極、最沒意義的詐騙」,鼓勵停繳保費以釋放資金。
- 倡導「有錢人的思維」,即人生無需過度辛勞工作、儲蓄或投資,應讓金錢努力為自己工作,而非將其閒置或進行不明智的投資。
- 強調金錢的流動性與使用價值,鼓勵將資產用於生活體驗,而非過度追求累積遺產。
- 遺產規劃與稅務策略:
- 非美國稅務居民在美國的資產將面臨40%的遺產稅,因此不建議非美國人開設美國證券帳戶。
- 建議將資金留在居住地,並思考如何妥善花用,而非單純累積。
- 隨著年齡增長,若有留給子女遺產的考量,應規劃將資金轉移至子女居住地,以避免多國遺產處理的複雜性及潛在的稅務風險(如IRS罰款)。
- 流動資產在遺產規劃與轉移上,比不動產更具彈性與便利性。
重要 Q&A 彙整:學員實務問題與解析
Q1. 職場薪資談判
- 學員問題:
- 學員在美國職場,薪資待遇感覺不公,爭取加薪和獎金時,老闆同意加薪但拒絕獎金。考慮到退休金計算,詢問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 老師回答:
- 主管通常會同意加薪,因為這不是從他們的個人口袋出錢。
- 應得的薪資是可以談判的,只要績效夠好且能參考市場公開資訊。
- 一次性獎金不如長期、持續的月薪加薪重要。
Q2. 分享投資理念的挑戰與年齡考量
- 學員問題:
- 學員在同業群組分享老師的投資理念,卻導致部分成員退群,感到不解與可惜。
- 一位近50歲的客戶認為此種長期投資方式太慢,不適合其年齡。
- 老師回答:
- 分享投資理念時,應考量群組屬性,避免在非投資主題的群組中引發爭議。
- 企業的預收款可投入投資,但需確保保留足夠的營運週轉金,避免過度投資。
- 強調學習前人經驗是人生最經濟的方式,投資應著眼於長期而非短期快慢。
Q3. 保險解約金與現金配置
- 學員問題:
- 學員有兩筆儲蓄保險解約金將入帳,已將大部分資金佈局於00662和0067L,詢問解約金是否應全數投入00865B作為現金,以及未來收入應如何分配。
- 老師回答:
- 現金可直接投入00865B,因其可隨時變現,無需在銀行活存大筆現金。
- 未來的收入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靈活投入00662、0067L或00865B,無需嚴格遵循固定比例。
Q4. 賣房、清償債務與保險處理
- 學員問題:
- 學員考慮賣房取得現金,並詢問是否應清償車貸與信貸,以及是否應繼續繳納保險費。
- 詢問是否應等待房價回升再賣。
- 老師回答:
- 賣房進行投資可行,但車貸與信貸不應清償,應以未來薪資穩定還款,讓自有資產持續增值。
- 保險應立即取消並贖回,即使拿回金額不多,不再繳費即為勝利。
- 不必等待房價回升,及早將資金投入市場,可更快賺回差價。
Q5. 槓桿基金的帳戶配置優先順序
- 學員問題:
- 學員理解槓桿基金應優先置於Roth帳戶,但對Traditional IRA和Brokerage Account間的優先級感到疑惑,特別是稅務考量。
- 詢問公司401K若有SDBA,是否建議開通以投資QQQ,即便有額外費用。
- 對「現金放Traditional IRA減緩增值」與「槓桿基金優先放Traditional IRA」是否矛盾有疑問。
- 老師回答:
- 槓桿基金不建議放在Brokerage Account,因其波動大,再平衡操作會產生應稅事件。
- Beta 1.0的績效與有無槓桿基金無絕對關聯,只要波動率一致,回報率也會一致,因此不需硬性在Traditional IRA或Brokerage Account中配置槓桿基金。
- Traditional IRA的延稅功能優於Brokerage Account,因為未來可控制稅率,減緩增值有稅務策略考量。
- SDBA應開通,因買入後不賣,交易費用影響小。
- 現金減緩增值與槓桿基金優先放置不矛盾,兩者為不同的策略目標。
Q6. 退休前資產配置與保險決策
- 學員問題:
- 學員50歲,計畫退休,詢問如何調整資產配置比例(增加現金至35%)及處理定期存款和賣房資金的投入。
- 分享決定取消已繳納7年、年繳2萬加幣,保額80萬加幣的人壽保險的過程與心境轉變。
- 老師回答:
- 接近退休年齡者,應先準備10-15年生活費的現金部位。
- 槓桿基金部位不應超過現金或原型基金部位。
- 再次強調人壽保險是「詐騙」,死了才賠錢沒有意義,活著擁有資產更重要,停繳保費即為明智之舉。
Q7. 長線投資體悟與台灣借貸策略
- 學員問題:
- 學員分享從短線交易失敗轉向長線投資的成功經驗。
- 詢問在美國工作,但大部分資產在台灣,透過房產增貸的免還本信貸(1500萬台幣,年利率2.88%)是否可持續,以及台灣資產是否應保留用於借貸。
- 詢問目前60/20/20的配置是否應調整為433。
- 老師回答:
- 短線交易會增加券商收入,對長期獲利無益。
- 台灣資產可保留用於借貸,但需注意未來子女繼承時的稅務風險,長期可能仍需規劃轉移至美國。
- 借貸只要有穩定現金流可支付利息,且能續約,便相對安全。
- 資產配置調整可逐步進行,從保守配置開始,再依熟悉度增加槓桿。
Q8. 資金入場時機與中國/加拿大市場投資
- 學員問題:
- 學員後悔太晚接觸長期投資理念,錯過多次入場機會,詢問應單筆投入或分批定投。
- 詢問在加拿大免稅帳戶的運用。
- 老師回答:
- 應立即單筆投入70%資金於納指,30%保留現金於貨幣市場基金,然後無需關注短期波動,長期效益可期。
- 分批投入反而會帶來心理折磨且績效不佳。
- 在加拿大可利用免稅帳戶進行投資。
Q9. 市場效率與資產配置細節
- 學員問題:
- 學員已將債券轉為865B現金,完成433配置,詢問後續現金餘裕是否投入,以及是否借2%作為生活費。
- 詢問美股上鏈(區塊鏈交易)對長期投資的影響。
- 老師回答:
- 若資產充足,每年借2%作為生活費或再投資是可行且被鼓勵的。
- 美股上鏈僅是交易技術革新,對長期投資策略本身沒有實質影響,無需過度關注。
Q10. 在美成立公司進行投資
- 學員問題:
- 學員詢問在美國成立公司(如LLC或S Corp)以公司名義投資QQQ是否優於個人帳戶,特別是考慮到Solo 401K等可投入更多資金的帳戶。
- 老師回答:
- 不建議成立公司。
- 個人Roth IRA的年度投入限額(例如每人7,000美元)已足夠,無需透過成立公司來增加額度。
- 成立公司將帶來額外的管理、報稅和關閉程序的麻煩,並無實質好處。
Q11. 股票質押與資產增長倍數的權衡
- 學員問題:
- 學員觀察到模擬數據中,無質押的資產配置(如433)最終增長倍數高於有質押的情況,詢問為何仍推薦質押。
- 詢問市場上漲時採用「無腦再平衡」、下跌時採用「聰明再平衡」的混合策略是否可行。
- 關於借貸操作的細節,如何利用借出的資金來支付利息。
- 老師回答:
- 模擬結果受特定市場環境(例如先跌後漲的十年)影響。在市場持續上漲時,有質押的「聰明再平衡」因槓桿效應反而會帶來更高績效。
- 質押的關鍵效益在於確保「不被清盤」並放大資金基數,而非單純追求短期模擬的增長倍數。
- 混用再平衡策略會降低回報。
- 借貸利息也會被計入總債務中,並透過額外借款來支付,這已納入模擬考量,不構成操作困難。
Q12. 未成年子女的Roth Account
- 學員問題:
- 無直接提問,為學員補充美國稅法規定。
- 老師回答:
- 補充說明未成年子女若有勞力所得(Earned Income),可開設Roth Account,每年收入上限約1萬至1.2萬美元。
Q13. 台灣與美國資產配置與遺產稅務
- 學員問題:
- 學員在台灣和美國均有資產,對兩地遺產稅務規劃感到困惑,並詢問是否應將所有資產移至美國。
- 老師回答:
- 台灣房地產在美國無需申報。
- 台灣房地合一稅較高,特別是2015年後取得的房產,繼承後賣出可能會產生高額稅金。
- 美國的遺產稅免稅額遠高於台灣,因此建議年紀大時將現金資產盡早移至美國。
- 將資產集中於子女居住地,可簡化遺產處理程序,避免多國稅務及法律問題。
Q14. 購車與保險建議
- 學員問題:
- 無直接提問,為老師對其他學員的訊息回應。
- 老師回答:
- 建議購買特斯拉,因其車貸利率較低(約2%),且其自動駕駛功能與保險具成本效益與安全性。
- 重申人壽保險毫無意義,無須購買。
Q15. 贈與稅與資產轉移
- 學員問題:
- 學員詢問如何利用贈與方式避稅。
- 老師回答:
- 台灣每年每人有240萬台幣的贈與免稅額,夫妻合計約480萬台幣。
- 美國每年每人有2萬美元的贈與免稅額。
- 美國遺產稅免稅額高達3000萬美元,台灣則為1500萬台幣,應依據預期遺產總額規劃。
【免責聲明】
-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