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8) 正確資產配置配合股票質押,實現財務自由:從6000萬到7億的長期投資策略

以下為 CLEC 投資理財頻道的課程重點與重要問答摘要:

1. 課程重點分析

  • 市場觀點與投資哲學
    • 市場的震盪與投資者應保持距離,因市場趨勢為「只有更高,沒有最高」。因此,無需頻繁關注市場變化,也不必擔憂。
    • 核心投資策略為「有錢就買,打死不賣」,強調長期持有,甚至不需考慮賣出。
    • CLEC 投資理財頻道僅作為經驗分享平台,不涉及盈利,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提供代客理財服務。頻道非專業投資或稅務顧問,因此提醒大眾,投資風險高,務必自行進行資產配置與風險控管。
  • 學習資源與輔助工具
    • 對於新加入的朋友,建議從影片 00451 開始觀看,以建立基礎知識。
    • 頻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工具,包括由乘豐整理的平台,內含 AI 互動功能、股票質押互動網頁、影片逐字稿(分為短篇與長篇)、以及知識庫。此外,也提供老師的 ChatGPT 連結。
    • 投資無法僅透過「教導」而習得,唯有透過自主學習,觀看影片及運用知識庫才能真正找到答案並掌握投資精髓.
  • 資產配置與緊急備用金規劃
    • 年輕族群若資金不足以支應三年年開銷,則不應貿然投資。首要任務是確保至少存妥第一年的緊急備用金。
    • 建議現金儲備應佔總資產的約 30%,或至少能覆蓋一年的緊急開銷。若尚未達到此標準,應優先將多餘資金投入如 QQQ 或 00662 等標的。唯有在滿足緊急備用金需求後,才有能力與必要進行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是針對資金充裕者設計的策略。
  • 股票質押的戰略應用
    • 舉例說明,若總資產達 6,000 萬,可採 40% QQQ(00662)、30% QLD (或 00670L)、30% BOXX(00865B)短期債券的資產配置。
    • 每年可透過股票質押借出總資產的 2% 作為生活費,而非直接出售持股。例如,6,000 萬的 2% 為 120 萬。
    • 若資產隨時間成長,例如十年後達到 2 億,即使累積債務約 1,400 萬,此時每年可提取的生活費可提升至 400 萬 (2 億的 2%)。
    • 資產配置的再平衡操作,建議在 Roth 退休帳戶中進行,以規避稅務問題
    • 股票質押被視為「富有」與「富豪」之間的分水嶺,因為它能讓資產以更高的效率持續增長。
  • 美國稅務規劃與退休策略
    • 居住在美國的投資者應善用 Roth 退休帳戶 (Roth IRA/401K),年輕時便將資金存入 Roth 帳戶,未來提領時可免除稅務。美國稅制複雜,但其設計提供了更多有利於富人的稅務規劃機會。
    • 將 Traditional IRA 轉換為 Roth IRA 應盡早執行,尤其是在退休前,以避免未來可能面臨的更高稅率衝擊。
  • 科技進步與 AI 趨勢洞察
    • 人類文明與科技(特別是 AI)正以加速的步伐持續發展。因此,長期投資於科技類股(如 QQQ)是對人類進步的信任表現。
    • AI 被預期將成為未來人類唯一面對的機器界面,取代目前眾多應用程式和搜尋引擎。AI 服務的 B2B (企業對企業) 業務已為大型科技公司帶來龐大營收。

2. 重要 Q&A 摘要

Q1:香港戶口美金收入的投資地點選擇

  • 學員問題:
    • 我兒子的美金收入直接匯入香港帳戶,但他住在台灣生活。請問是將美金帶回台灣換成台幣購買 00662 比較好,還是在香港開證券戶購買 QQQ 比較好?我對匯率變動有些顧慮。
  • 老師回答:
    • 若居住地在台灣,則應在台灣投資 00662。無需特地將資金留在香港。
    • 在台灣居住需依法申報台灣稅務。若有海外股票所得,在每年 750 萬台幣的免稅額度內,將資金匯入台灣並向國稅局申報即可。
    • 投資時不應過度關注匯率波動,無論匯率高低,有錢就應立即買入。長期來看,平均匯率的期望值會趨於平穩。

Q2:提領資產比例與再投資效益

  • 學員問題:
    • 如果資產規模龐大,每年提領 2% 作為生活費可能用不完,若我只提領 1% 就足夠了,那麼剩下的 1% 應該提出來再投入投資,還是就不要提領?如果選擇再投入,會影響到股票質押的狀況嗎?
  • 老師回答:
    • 若僅提領 1%,剩下的 1% 資金再投資會是更好的選擇,可靈活運用。
    • 此舉並不會影響股票質押的運作,因為質押的影響因素取決於您選擇的投資標的。

Q3:高資產是否必須股票質押?

  • 學員問題:
    • 對於高資產的投資者,是否一定要進行股票質押?
  • 老師回答:
    • 不一定,但質押是區分「富有」與「富豪」的關鍵差異。不進行質押會限制財富增長的速度。
    • 以 6,000 萬資產為例,若透過質押借款支付生活開銷,資產能以 15% 的年回報率增長,40 年後淨資產可達 158.5 億。但若不使用質押,自有資金投資的實際回報率可能僅為 13%,40 年後資產約 8 億,兩者差距巨大。
    • 將質押借來的錢再投入投資,能加速資金的成長
    • 貸款順序建議為:信貸、房貸,最後才是股票質押。可以利用薪水償還借款,再用借出的錢購買股票進行質押,形成一個高效的財富循環。

Q4:AI 泡沫論與股價估值之迷思

  • 學員問題:
    • 有新聞報導指 MIT 研究稱 95% 的 AI 公司尚未盈利,OpenAI CEO 也警告 AI 可能存在泡沫。此外,美股總市值除以 GDP 的比值處於歷史高點,這些是否暗示估值過高?
  • 老師回答:
    • 這些資訊可視為「妖魔鬼怪」。AI 虧損的公司多為初創小型企業,與我們投資的 QQQ 成分股中的大型公司無關。QQQ 成分股中的大公司(如 Meta)皆處於盈利且高速成長狀態(Meta Q3 獲利成長 36%)。
    • 關於市值與 GDP 比值的討論,這通常是對巴菲特觀點的誤解。GDP 是一個「增量」概念,如同年薪;而市值是「財富累積」的概念,如同總資產。將今年的收入與過去累積的財富進行比較是不合理的,這就好比用您的年薪來判斷您的總資產是否過高一樣荒謬。

Q5:與不理解投資者溝通的策略

  • 學員問題:
    • 我感覺自己在投資知識上有所進步,但與身邊親友溝通投資觀念時,他們不理解,甚至質疑「無所作為也能富有嗎?」。我該如何系統性地傳達我的訊息?
  • 老師回答:
    • 知識越淵博,理論上應越容易溝通,而非越困難
    • 與人溝通時,不應抱持「教導」的心態,而應以聊天的形式進行。您需要學習調整溝通的內容、頻道和用語,使其符合對方的理解程度。
    • 若對方堅持不接受您的觀點,可以禮貌性地結束對話,並認同對方的看法即可。
    • 許多人抱持「沒錢不能投資」的觀念,這受傳統文化和原生家庭「天命論」的影響。努力工作不一定致富,有時反而越工作越窮。富有的關鍵在於懂得投資,更要懂得「借錢」。歐美國家透過退休金制度鼓勵全民投資,而亞洲國家政府仍強調「努力工作」,導致金融觀念相對落後。

Q6:LDCT 肺癌篩檢結節的處理

  • 學員問題:
    • 關於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若發現有結節(陽性結果),應如何處理?
  • 老師回答:
    • 若結節小於 0.6 公分,通常無需特別處理,建議每年定期追蹤即可
    • 若結節大於 0.8 公分,應立即尋求胸腔外科醫生的評估。首次發現 0.8 公分以上結節,醫生通常會建議半年或一年後再次檢查,以觀察結節是否發生變化。
    • 如果結節持續增大,則需進行進一步處理。0.8 公分以上結節的追蹤檢查通常可由健保給付。
    • 重要的是要理解,結節不一定是癌症,也可能是感冒或發炎引起。若結節在追蹤期間沒有變化或縮小,則無需過度擔心。但若有變大趨勢,就應積極介入。

【免責聲明】

  1.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2.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3.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4.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