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6) 納指投資與股票融資策略深度解析

哈囉!這份來自「00506 CLEC 投資理財頻道」的課程內容超級精彩,為您整理如下:

課程重點摘要

CLEC 投資理財頻道的宗旨是倡導長期投資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的哲學,強調市場震盪、國際局勢、財經新聞等都與個人投資無關,因為市場往往是先漲跌才有新聞 。投資者應抱持極度樂觀與陽光的心態,相信市場會永遠上漲,投資需要忍耐,財富值得等待 。除了少數退休且資產不足者,所有投資都應集中於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 。

課程中特別由醫生和秋凡同學分享了中國大陸透過股票融資實現股票質押借款的策略,這在當地金融工具不完善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結合老師投資哲學的變通方式 。

  1. 中國大陸的借貸管道 醫生介紹了三種常見的借貸方式,其中最推薦的是券商提供的股票融資 。

    • 銀行信用貸: 針對有穩定工作者,可借20至30萬人民幣,無需抵押,年利率約3%,前三年僅還利息 。
    • 銀行抵押經營貸: 需有公司經營並以房產抵押,年利率最低可達2.4%,可十年先還利息 。
    • 券商股票融資: 年利率約4%(資產量大者最低可達3.6%),最優勢在於其完全合規,可用於購買股票 。
  2. 「貸款長數」概念 貸款長數越低越好。股票融資的本金可以無限展期,利息採記帳制且無需償還,理論上其貸款長數為0,被視為最好的借款方式 。

  3. 股票融資操作步驟(中國大陸適用)

    • 擁有50萬人民幣以上納斯達克指數ETF(如513100或513300)即可開通信用賬戶(兩融賬戶) 。
    • 將納指ETF從普通賬戶轉入信用賬戶作為擔保品 。
    • 在信用賬戶中,使用融資借款購買等額納指ETF 。
    • 將新購的納指ETF透過擔保化轉功能,轉回普通賬戶 。
    • 在第二個交易日,於普通賬戶賣出該ETF,即可提取現金至銀行 。
    • 借款通常可半年展期一次,理論上可無限展期 。
    • 重要提醒: 信用賬戶應保持零現金,若有現金券商會優先償還本金。所有新的投資資金應先存入普通賬戶購買股票,再擔保化轉至信用賬戶 。
  4. 券商選擇與融資規則 選擇券商時,應注意利息計算方式(是否算頭不算尾)、未償還利息是否有違約金,以及未結利息是否會納入負債(最好是單利計帳且不轉入負債) 。 最重要的規則是擔保比例

    • 擔保比例 = 信用賬戶總資產 / 融資借款 。
    • 擔保品化轉要求:擔保比例需超過300%才能轉出股票 。
    • 預警線: 擔保比例達到150%時,券商會通知補繳保證金或還款 。
    • 平倉線: 擔保比例跌破130%時,券商會強制平倉 。
    • 建議融資比例不超過10%,這是安全槓桿的上限。例如,100萬納指融資10萬,擔保比例為1000%,即使納指下跌85%才會觸及預警線,下跌87%才會觸及平倉線,相對安全 。
  5. 融資操作優勢

    • 中國大陸證券賬戶無資本利得稅,僅有極低的佣金(萬分之0.5),降低了交易成本 。
    • 上述操作完全合規,無政策風險 。
    • 結合「納指打死不賣」與「借錢永不還」的策略,可讓資產複利增長而債務單利計息 。

重要 Q&A

Q1. 面對市場波動,如何克服貪婪與恐懼? 學員問題:

  • 市場下跌時,會讓人想加碼槓桿基金或個股。請問如何克服在下跌時出現的貪婪與恐懼心理? 老師回答:
  • 絕對不要去考驗自己的貪婪與恐懼,因為貪婪是無限的,恐懼也可能導致資產跌到「地獄36層」 。
  • 唯一能對抗人性的方法就是「保有很大一部分的現金」和「對市場波動不予理會」 。
  • 我們是做「聰明再平衡」,應在年底處理,而不是在市場波動時做任何操作 。
  • 「有錢就買」指的是新的薪水或信貸資金一到手就買進,而非將既有的現金儲備(如緊急備用金或年底再平衡的資金)拿來追買下跌的市場 。

Q2. 美國與亞洲在加速資產增長的借貸管道差異? 學員問題:

  • 在美國除了房屋淨值貸款(HELOC)之外,是否有像台灣那樣透過信用貸款加速資產增長的方式? 老師回答:
  • 很抱歉,美國沒有類似台灣的信用貸款管道 。
  • 美國的信用貸款利息普遍很高(例如信用卡利息18%),這是因為美國有破產法,債務人較容易賴帳,銀行風險較高 。
  • 亞洲文化強調信用,法律對債務追討更嚴格,銀行風險較低,因此能提供較低利息的信用貸款 。
  • 在台灣,可以透過信用貸款或股票質押(例如向元大證金)取得資金 。

Q3. 聰明再平衡策略中,442與433配置的差異及操作方式? 學員問題:

  • 假設有一筆100萬的借貸資金,目前投資於00662,想了解442和433這兩種配置的差異,以及如何進行再平衡操作? 老師回答:
  • 442配置較為積極,槓桿基金比例稍高,現金部位佔20% 。
  • 433配置較為穩健,現金部位佔30% 。
  • 年輕人可考慮442,但必須衡量自己對槓桿基金下跌時的承受度,若感到不適,應調整為433甚至更保守的80/20(80% QQQ,20%現金) 。
  • 投資的目的在於追求穩定和個人舒適度,而非盲目追求高回報率。即使年化9%的穩健增長,長期也能累積可觀財富 。
  • 聰明再平衡操作原則:
    • 市場下跌年: 從現金部位補入2%到槓桿基金。若有股票質押借款,以原始資產的2%計算;若無質押,則以年初或當年度最高資產的2%計算 。
    • 市場上漲年: 將當年增值部分的30%轉移到現金部位。增值部分為「年底資產 - 年初資產 - 當年度新增投資」 。
  • 建議參考「聰明再平衡」文件,詳細了解操作細節 。

Q4. 借貸投資後,如何建立正確的投資心態並與市場脫鉤? 學員問題:

  • 將所有資金借貸投入後,起初會關心股市漲跌,但後來發現這影響生活品質,現在嘗試屏蔽所有消息,專心工作生活。這種心態是否正確? 老師回答:
  • 這種心態非常好!這正是修煉到「無事市場存在」的境界 。
  • 理想狀況是連股市App都刪掉,完全不看市場 。
  • 投資就像從起點睡覺到終點,中間的波動無需關注 。
  • 有錢時就買進,買完就關掉App,無需查看資產漲跌 。
  • 將「市場震盪與我無關、國際局勢與我無關、市場分析與我無關、財報與我無關、經濟局勢與我無關」這句話截圖放在手機或電腦螢幕上,每天念幾遍 。
  • 這種修煉是透過市場下跌、承受資產減損後再反彈而來的。一買就跌的投資者其實是幸運的,因為這能加速修煉,而一買就漲的人反而容易陷入貪婪的陷阱 。

Q5. 現金部位配置BX ETF(Box Trade ETF)的優缺點? 學員問題:

  • BX ETF在2022年創立後,年化報酬率穩定在5%,其原理是透過SP500期權套利,似乎與美聯儲利率無關。這是否能維持5%的收益,且在香港是否可購買? 老師回答:
  • BX ETF的Box Trade原理,其實是賺取期權的「時間價值」,這本質上就是接近無風險利率,與央行利率是相關的 。
  • 它目前的年化報酬率約4%,近期表現甚至略低於一般貨幣市場基金 。
  • 在美國使用BX的主要優勢是「免稅」,這點優於SGOV等其他貨幣型基金 。
  • 對非美國籍投資者而言,在香港購買美國標的,若有股息收益,依中美稅務協議可能會有10%的預扣稅,新加坡則高達30%(雖然可申請退稅,但實務操作較繁瑣) 。
  • 目前香港券商也有年化約4.5%的美元貨幣基金可選擇 。
  • 重要警示: 非美國籍投資者透過美國網路券商進行投資,需特別注意遺產繼承問題。繼承人可能不知道有海外帳戶,或難以聯繫券商處理,這種「帳戶風險」遠高於任何市場風險 。

Q6. 台積電赴美設廠及研發,對台灣及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學員問題:

  • 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並設立研發中心,引起台灣社會對「美積電」化及台灣過度依賴台積電的疑慮。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老師回答:
  • 台積電赴美設廠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正常發展路徑,就像過去許多美國公司來台灣設廠一樣 。這反映了台積電的實力,而非台灣的弱勢或被取代 。
  • 所謂「台積電護國神山」的觀念是想太多,世界上沒有任何事能提供絕對的保護 。
  • 美國最頂尖的人才多半投入軟體產業(如Google、Microsoft、Apple),而非工廠生產或IC設計,因為後者被視為「黑手」 。
  • 概念與創意才是最值錢的,執行層面反而不是頂尖人才的追求 。
  • 從商業角度,台積電會以自身最大利益為考量,其國際化發展對公司是好事。公司沒有義務向全民解釋其商業決策,這種要求實屬不合常理 。

Q7. 如何有效管理工作壓力,保持身心健康以實現長期投資? 學員問題:

  • 面對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增加及裁員變動等問題,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以持續投資三、四十年? 老師回答:
  • 首先,你的工作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重要。許多壓力往往是自己賦予的 。
  • 舉例來說,即使你從公司「消失」一天,第二天回去可能也沒人察覺,一切照舊 。這說明你的缺席並非關鍵。
  •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公司倒了是公司的問題,與你無關 。
  • 時間管理是關鍵:
    • 每天只專注完成2至3件最重要的工作。完成後就下班,將其他事情推到明天 。
    • 學會「不要把猴子放在自己肩上」,當同事或老闆提出新任務時,可建議對方先搜集更多資料,或告知你目前正專注於其他重要事項,待明日再處理 。
    • 作為主管,開會的目的是分派任務給下屬,而不是讓自己承擔更多任務。會後應是你的任務完成,而不是帶著一堆新任務離開 。
  • 透過有效管理任務,確保每天都有所完成,壓力自然會減少 。

【免責聲明】

  1.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2.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3.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4.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