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4) 納指長期投資與人生智慧

哈囉,各位朋友大家好!這集 CLEC 投資理財頻道,主要聚焦在納斯達克 100 指數的長期投資策略,並透過 James 老師的精闢講解,以及學員們的熱烈提問,深入探討了財富累積的智慧與人生哲學。

課程重點摘要

James 老師在本次課程中,強調了投資的極簡哲學,特別推薦投資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如 QQQ),因為這是一個簡單、正確,且不需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個股的方法。他提醒大家,投資要專注於美國市場,因為美國經濟持續強大,並且引領人類科技的進步,無需過度關注國際局勢或市場短期波動。

課程的重點精髓包括:

  • 專注美國市場與納斯達克 100 指數:James 老師指出,美國經濟持續強大,並在科技領域扮演火車頭角色,因此投資美股是正確的選擇。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例如 QQQ)代表了美國前 100 大科技公司,具備自動汰弱留強的機制。
  • 忽略市場噪音與短期波動:老師一再強調,投資指數基金就是要「買完就不要理他」,不要過度擔心或關心其他訊息。市場的波動,包括每年 10-20% 的修正,甚至每十幾二十年 50-70% 的大跌,都是常態。重點是長期持有,不試圖猜測市場高低點。
  • 長期持有與複利效應:財富累積的關鍵在於「長期持有」和「複利」的力量。即使市場有短期下跌,只要選擇正確的標的,最終都會上漲。
  • 慎選投資工具與資產配置:對於新加入的朋友,老師建議先學習 00451、00398、00288 等影片,特別是涉及槓桿基金和股票質押的部分,務必充分理解後再操作,因為風險很高。他強調,不要相信理專或聽信小道消息,因為理專通常會推銷自家產品,且大部分人難以長期跑贏大盤指數。
  • 槓桿基金與退休帳戶:對於槓桿基金,老師建議盡量放在退休帳戶(如 Roth IRA),因為美國的退休帳戶不能質押,且槓桿基金的波動性大,放在退休帳戶可享受稅務優惠,避免在市場下跌時被迫賣出。
  • 質押與再平衡策略:針對有工作收入的年輕人,老師建議採用 442 的資產配置(40% 納斯達克 100 槓桿基金、40% 納斯達克 100 指數基金、20% 現金或債券)。而對於已退休但仍有其他收入的人,則可考慮 433 策略。如果已退休且沒有其他收入,需從投資中取款生活,則建議使用 8020 策略,因為槓桿基金在這種情況下風險太高,不適合。
  • 避免的投資誤區:不要在美國券商開設非美籍帳戶來投資,因為會面臨遺產稅問題。應選擇當地國家發行的指數基金或透過當地券商的複委託服務,以避免美國遺產稅。此外,相較於個股投資,指數投資可避免單一公司(如 Nvidia 或 Tesla)大跌的衝擊。
  • 財富覺醒與人生哲學:課程中也談到,金錢並非快樂的唯一來源,而是一種選擇權,能減少煩惱。真正的快樂來自精神層面的滿足,而非物質的累積。老師鼓勵學員,將眼光放遠,看到未來財富的巨大潛力,並培養「不為錢工作」的資本家思維。

重要 Q&A 摘要

以下整理了課程中學員與老師的精選問答:

Q1. 關於羅斯/傳統個人退休金帳戶稅務調整的疑問

學員問題:

  • 美國新政府(例如川普)推動減稅,透過關稅等方式增加國庫收入,可能會降低個人所得稅。
  • 如果未來個人所得稅大幅降低甚至免除,那麼目前投資傳統個人退休金帳戶 (Traditional IRA) 的節稅優勢是否會改變?
  • 我們是否應該調整羅斯/傳統個人退休金帳戶的投資策略,以應對未來可能免稅的情況?

老師回答:

  • 世界不會如此完美,不要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 即使未來有稅務改革,過去傳統個人退休金帳戶的提撥仍會課稅,不會因為新法規而免除。
  • 新法規可能只針對特定小額收入(如小費、加班費、低社保金領取者)給予免稅,或透過關稅等替代稅源來彌補,但總體的稅收仍會存在。
  • 稅務的計算方式,例如將所有收入加總後計算累進稅率,仍會影響傳統個人退休金帳戶轉換的稅負。
  • 政府規模難以回到二戰前的「無政府狀態」,因為現代社會有更多需求,因此完全免稅不太可能。
  • 關稅的提高,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只是從「所得稅」轉變為「物價上漲稅」,買進口商品的人會多繳稅。

Q2. 美國與台灣健保制度的比較及退休考量

學員問題:

  • 有學員分享,其母親在台灣住院十天花費約新台幣五萬元(含看護及病房費),而朋友父親在美國住院一週卻僅花費三千美金(含復健及養老院),養老院一個月也才三千美金,且設施豪華。
  • 這讓她對台灣健保的優勢產生質疑,並重新思考未來退休的居住地選擇,是否該留在美國而非回台灣。

老師回答:

  • 美國有「脫底」的社會福利,65 歲以上沒有資產的人,政府會提供保障並負責養老院費用。
  • 但若有資產,養老院費用可能高達每月一萬兩千美金(加州),因此有錢人反而需要自己承擔高額費用。
  • 台灣健保是一種福利,但不是「豪華型」的,而美國醫療服務可能較「豪華」,只是費用對有資產者而言非常高昂,對窮人則由政府負擔。
  • 美國的保險公司常有「拒付、拖延、反對」(Deny, Defend, Delay)的慣例,好的醫生常不在保險公司的網絡內,民眾也常對保險內容不了解。
  • 老師建議,小病痛可自行觀察或透過線上問診,但重大疾病仍需立即就醫,生命安全最重要。
  • 對於有錢人,若能將支付保險的機會成本(例如每月 200 美金,30 年可累積 350 萬美金)投入投資,可累積更多財富來支付醫療開銷,反而能省更多。
  • 最終,決定在哪裡退休,最重要的是「住得舒服」,而非單純考量金錢。
  • 老師強調「小孩子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鼓勵年輕人早點結婚、生小孩,建立生命連結,因為到了晚年,親人才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Q3. 非美籍人士在美國投資與遺產稅問題

學員問題:

  • 學員身為來自中國的非美國居民 (NRA),在美國開設了證券帳戶並投資 QQQM 和 QLD,但擔心未來可能面臨高達 40% 的美國遺產稅。
  • 她考慮將資金轉向歐洲發行的 QQQ(例如 EQAC)來規避遺產稅,並詢問美歐市場因時差造成的價格差異,是否有短線操作的機會。

老師回答:

  • 非美籍人士絕對不應該在美國券商開戶投資,因為在美國券商持有的資產,無論是美國或歐洲發行的 ETF,都可能面臨美國遺產稅。填寫 W8-BEN 表格即表示承認美國稅務管轄權。
  • 正確的做法是去香港或新加坡等地區的券商開戶,購買當地市場發行的納斯達克指數基金(例如香港的 7261、7266)或透過當地券商的複委託服務投資美股,這樣資產屬於當地國家的券商持有,而非直接屬於美國政府管轄,可避免遺產稅。
  • 試圖利用美歐市場的時差進行短線操作,不僅非常困難,也容易犯錯,不建議。
  • 老師強調,遺產稅是遲早會面對的問題,應該及早規劃,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Q4. 小孩資產配置與個人退休投資槓桿基金的疑問

學員問題:

  • 學員已退休,目前採 80% QQQ、20% 現金的配置,未質押。她想知道是否能將其中 5% 的 QQQ 轉為 QLD,作為給孫子的財產,或純粹為了提升自己的投資報酬率。
  • 她提到老師曾建議小孩(無收入)可投資 QLD,因為 18 歲後每年有五萬美元的免稅資本利得額度。

老師回答:

  • 對於小孩子(孫子)的投資:若小孩年紀小且無收入,投資 QLD 是可行的,因為在他們 18 歲至大學畢業期間,每年有 5 萬美元的長期資本利得免稅額度,可利用此機制將 QLD 賣出並轉換成 QQQ。
  • 對於學員自己的退休帳戶:若學員的目標是留給孫子,但資金仍在自己的帳戶名下,未來賣出會產生資本利得稅。建議當個人資產累積達到「55 倍年開銷」的目標後,超出部分的資金可以為孫子開設監管帳戶(custodial account),每年贈與 2 萬美元(免稅額度),並設定到 22 歲才能動用,這樣可以有效傳承財富且避免稅務問題。
  • 關於個人退休投資配置:若學員的資產已足夠支付 55 倍年開銷,額外增加 5% QLD 的影響不大。但為簡化和維持模型績效,仍建議堅持 80% QQQ、20% 現金的原始配置。

Q5. 財富覺醒、信念與財富目標的思考

學員問題:

  • 學員分享她在投資旅程中經歷了「財富覺醒」的過程,從對金錢的渴望到實現後感到空虛,然後對更高財富目標(一億、十億、百億)產生懷疑。
  • 她疑問為何在設定大目標時,信心會從懷疑到相信,然後又回到懷疑,是否這是個人認知範圍的限制。

老師回答:

  • 物質慾望的滿足(買房、買車)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甚至會帶來更多煩惱(維護、打掃、維修等)。
  • 真正能帶來長久快樂的是「精神消費」,例如家庭聚餐、全家旅行、陪伴家人等體驗,這些會成為永恆的記憶。
  • 當你有能力購買任何物質時,你會發現真正需要的其實很少。巴菲特等富豪仍過著簡樸生活,因為他們已超越了物質慾望。
  • 財富的「大小」取決於你的「境界」和「眼光」。例如,現在的 700 萬台幣,經過 30 年複利可能成為 3.5 億台幣。很多人無法「看見」未來的巨大財富,如同井底之蛙。
  • 這種「境界」的提升需要透過學習、實踐和心靈的培養。要練習不被自己設限,擁抱各種可能性,接受自己也可能如同「下蟲」一樣受限。
  • 知識本身很簡單,但能否「看見」並「做到」,則取決於個人心靈的修為和「天命」。

Q6. 人生意義、快樂與人際連結的探討

學員問題:

  • 有學員(BR)表示,儘管工作和收入都很好,卻感到巨大的壓力與心累,質疑工作意義,並在公司人際鬥爭中感到孤單,不知如何尋找生命重心。另一位學員(淑芬)也困惑「家在哪裡」,感到漂浮不定。

老師回答:

  • 金錢只能帶來選擇與減少煩惱,無法直接帶來快樂。快樂是來自更深層次的「精神」滿足。
  • 老師引用查理.蒙格的觀點:人生成功的定義是,當你離開人世時,有多少人記得你、愛你。
  • 「生命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目的在於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鼓勵人們建立人際連結,特別是家庭連結,早點結婚生小孩,因為孩子能提供生命中最堅實的連結。
  • 若無法生育,領養也是一個選擇。
  •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無法討好所有人,但至少不要成為令人討厭的人,避免言行惹人厭惡。
  • 培養「和其光,同其塵」(與光同塵)的心境,能夠融入不同階層的人,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
  • 學會「臨在」(Live in the present),專注於當下,不被過去的後悔或未來的擔憂所困擾,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 人生是一場修行,不斷自我覺察與轉變心態,從物質的追求轉向精神的富足,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

Q7. 退休族資產達到 50 倍生活費後續策略

學員問題:

  • 對於即將退休、已累積達每年生活費 50 倍資產的朋友,應該繼續採用 80/20 (80% 投資、20% 現金,不質押)的再平衡策略,還是應當進行質押操作?

老師回答:

  • 如果你的資產已經達到每年生活費的 50 倍,並且可以進行質押操作,那麼「應該」去質押。
  • 透過質押(例如 433 智慧再平衡策略),資產將會持續增長,有機會達到數百億美元,實現「不用賣股即可生活」的境界。
  • 至於「錢這麼多要做什麼?」這是一個「快樂的問題」,等達到那個目標之後再考慮也不遲。
  • 在安全範圍內,盡量利用質押工具,可以顯著提升財富成長的潛力。

Q8. 關於習慣養成、閱讀與金融知識提升的建議

學員問題:

  • 一位 30 歲的學員詢問,在這個年紀應該培養什麼樣的習慣?

老師回答:

  • 培養習慣應從基本、正常的作息開始,例如準時吃飯、準時睡覺、早睡早起、飯前洗手、飯後漱口等,這些都是簡單且有效的「嘗試」。
  • 最重要的是「多看書」,大量的閱讀對於提升個人智慧和金融知識絕對有益。
  • 提升金融知識是從「不富有」走向「富豪」的關鍵。老師將財富增長比喻為「腳」的數量:兩隻腳(工作收入)投資、四隻腳(投資資本)錢滾錢、八隻腳(金融操作如質押)是極致。
  • 許多人無法理解「有錢就買、打死不賣、借錢過日子、永遠不還利息」這種投資哲學,因為他們沒有「信仰」。投資需要信念,相信人類會進步、科技會發展、美國會持續偉大。

【免責聲明】

  1.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2.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3.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4.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