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96) 全球市場與科技浪潮:如何在動盪中抓住財富增長的機會。財富自由的哲學:從個性化投資到人生價值的探索
00496 之一
00496 之二
一. 課程重點分析
市場與投資核心原則
- 無視市場噪音: 市場的唯一常態是震盪,因此無需理會短期市場波動、國際局勢、市場分析、財報數據或經濟狀況,這些皆不影響指數投資的長期趨勢。
- 堅定樂觀與長期持有: 投資者應抱持極度樂觀,深信市場終將上漲並持續創新高。巴菲特倡導的「永遠」持有觀點,老師亦表認同,強調長期投資的重要性。
- 獨立思考: 避免盲目跟從、道聽塗說或人云亦云,僅相信經過自身思考驗證的資訊,其餘皆可視為無用。
- 不選股、不擇時: 試圖透過選股或判斷市場進出場時機,不僅需付出高昂代價,最終亦將徒勞無功,因為市場永遠比任何個別「股神」更為聰明。
- 專注核心標的: 課程唯一推薦並專注的標的為NASDAQ 100指數基金,其他僅為配套工具。
槓桿型基金與資產配置策略
- 槓桿基金效益評估: 兩倍槓桿基金(例如QLD)的年化報酬率雖不直接為原型基金的兩倍,約為1.4倍。然而,憑藉複利效應,長期(如20年)回報率可達原型基金的2.6倍以上,遠超表面數字。
- 現金為王: 投資組合中,安全度應優先於高回報率。現金(短期票券)是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安全資產,更是投資組合得以在市場中存活的關鍵。
- 槓桿與現金搭配的協同效應: 槓桿基金最大的功能在於與現金搭配使用。單純使用槓桿基金將增加風險,但若結合現金,則能降低全倉投資的風險,並有機會在市場低點承接,進而可能提升整體回報率。
- 簡化資產配置模型: 老師將資產配置簡化為兩種主要模式:
- 保守型 (433, BA1.0): 適用於普羅大眾。
- 積極型 (442, BA1.2): 適用於仍在工作且無經濟壓力的投資者。
- 強調槓桿基金比例不應超過原型基金,最高為442(即槓桿基金等同原型基金)。資產配置需高度個人化,並根據當地稅務與投資標的進行彈性調整。
- 對於已退休且無收入、亦無質押機會者,建議採用80/20配置(不含槓桿基金)。年輕人則建議442 (B1.2)。
- 在有質押條件下,僅建議433配置。
知識與人生哲學觀
- 金融與經濟的理解: 即使指數投資看似無需關注市場動盪,但深入理解金融本質、經濟學、會計學及邏輯學,能有效辨識社會上的錯誤言論,進而堅定指數投資的道路。
- 貨幣理論的根本性: 貨幣是資本主義的基石,透徹理解貨幣理論能清晰洞察國與國之間的地位、社會政治、央行財政部運作、財富分配,以及新興國家欲擺脫美元依賴的深層原因。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使接受國實質上成為美國的「屬地」。
- 快樂與給予: 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給予而非擁有。快樂是一種人權,應從精神層面而非物質中獲取,並培養自身的精神能量。
- 資本主義與貧富差距: 資本主義發展至極致,貧富差距擴大是其必然的「副作用」或正常現象。面對機器人化社會,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將更為凸顯。
- 接受自身無能: 承認自身的無能,亦是一種強大,無需事事皆求理解或爭辯對錯。對於無法改變之事,可選擇視而不見。
- 擺脫政府束縛: 理財的核心在於合理避稅,擺脫政府的監控。繳稅可視為「贖金」,以換取永恆的自由。聰明的富人懂得透過合法避稅來脫離政府的影響。
- 健康是第一財富: 財富自由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健康與心靈成長。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且應尋求專業醫療建議。普遍的養生之道是「吃得好、睡得好、沒煩惱」,降低壓力是延緩老化的關鍵。
- 人工智慧時代: AI正以無聲無息的方式滲透各行各業,企業與個人都必須主動適應。未導入AI的公司最終將被市場淘汰。
- 台灣的金融優勢: 台灣擁有與美國匹敵的金融商品種類與低廉的融資成本(子彈無限供應),尤其是股票質押利率低,值得台灣投資者善加利用。
二. 重要 Q&A 摘要
Q1:銀行銷售保險產品的問題
- 學員問題:
- 中國大陸的銀行積極推銷理財型保險,但實際收益不如預期,且銀行客戶經理因高佣金而承受巨大銷售壓力。
- 許多不懂理財的民眾因此容易受騙,甚至因親友推薦而遭受金錢損失。
- 老師回答:
- 此類銀行兼營保險銷售的模式在美國是不可行的,美國人壽保險業是完全獨立於商業銀行和投資公司的。
- 批評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金管會失職,金控模式將銀行、保險、證券混雜,本質上是一種詐騙,導致許多民眾的退休金受損。
- 商業銀行應專注於放貸業務,不應涉足保險或投資產品銷售。這種模式毒害了新興國家,最終資金多流向美國國債,變相圖利美國。
Q2:老師課程內容的來源與整理方式
- 學員問題:
- 讚賞老師每週課程內容豐富且具深度,提問老師是如何思考、總結這些觀點,是每天思考還是閱讀大量書籍。
- 老師回答:
- 強調閱讀是基本功,但所有知識都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和批判性驗證,不盡信書。
- 課程內容多為獨創,非直接照搬書本。
- 學員的問題是老師思考的關鍵,透過回答問題,老師能夠將過往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而湧現新的資訊。
- 投資內容知識是無限的,永遠講不完,老師也鼓勵學員培養自己的獨創性思維。
Q3:投資策略與健康養生
- 學員問題:
- 學員公司獲得6千萬貸款,詢問應立即全額買入00662,還是等待市場下跌20%再買入。同時表示已做好最壞情況的打算(即使投資歸零,土地拍賣仍能維持生計)。
- 認為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每年進行全身健康檢查。希望老師能分享養生保健的知識,因財富自由後會轉而追求健康與心靈成長。
- 老師回答:
- 投資部分:
- 肯定學員已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這與一般有薪水收入的投資者相似,即使市場歸零也能有基本保障.
- 老師個人會選擇「禮拜一市價全買」,不會等待市場下跌。
- 若學員堅持等待下跌再買,老師表示無法評論對錯,鼓勵學員自行決定並觀察結果。
- 健康部分:
- 定期健康檢查是基本常識,應尋求家庭醫生的專業建議,而非老師的專長。
- 養生之道與資產配置一樣,高度客製化,老師的個人經驗不一定適用於他人。
- 唯一能分享的普遍性建議是「吃得好、睡得好、沒煩惱」,因為減少壓力是維持健康、減緩老化的重要因素。
- 老師不能在公開場合討論具體保健品或長壽藥物,以避免推銷之嫌,強調真正的保健需要個人研究或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強調早期發現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建議善用健保進行預防性檢查,若健保不涵蓋也可自費。
- 投資部分:
Q4:海外投資者資本利得稅與信託問題 (加拿大)
- 學員問題:
- 身處加拿大,無法進行股票質押。在工作期間稅率約32%,若未來退休後收入減少,稅率可能降至24%,詢問是否值得在稅率較低時賣出股票再立即買回,以提高成本基數,減少未來賣出時的資本利得稅。
- 提及加拿大Interactive Brokers的質押額度僅為50%,借款數額有限。
- 加拿大信託(trust)僅能延遲21年,到期必須清算並繳稅,無法實現永久避稅。
- 老師回答:
- 不建議移民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原物料型國家,這些國家缺乏創新,對未來世代的發展前景不利。老師認為唯一值得移民的國家是美國(可透過EB-5投資移民)。
- 對於繳納資本利得稅,不建議為32%的稅率而賣出股票,因為繳完後未來仍需繳稅。應尋求「永遠不用繳稅」的方式(例如美國的Roth IRA)。
- 建議在Interactive Brokers上借款(即使額度有限),並學習監省皇的避稅方法(如信託),並提早進行遺產規劃。
- 再次強調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的稅務環境對股票投資者不友善。
Q5:傳統IRA轉Roth IRA的操作
- 學員問題:
- 詢問如何將傳統IRA(Traditional IRA)帳戶內的資金轉換至羅斯IRA(Roth IRA),以及具體的操作流程。
- 老師回答:
- 建議直接聯繫券商(如Fidelity或Charles Schwab),告知欲進行Traditional IRA to Roth IRA conversion。在Charles Schwab等平台,此操作通常可在網路上直接完成,如同轉帳般快速。
- 並提供CLEC頻道上的相關教學影片連結供學員參考。
Q6:加密貨幣與QQQ對AI的涵蓋
- 學員問題:
- 詢問老師對加密貨幣(crypto)的看法,以及QQQ(NASDAQ 100指數基金)是否能有效涵蓋AI相關的公司。
- 老師回答:
- 對於加密貨幣,老師表示不了解,也無法判斷其是否能「永遠」存在,超出其能力範圍,因此不予回答。
- 關於AI,老師指出AI的浪潮正在席捲而來,企業與個人都必須積極適應。舉例說明台積電已大量導入AI技術,美國國防部也已廣泛應用AI於國防決策。
- 並提及有公司因未能跟上AI趨勢而被QQQ成分股剔除,而處理AI數據的公司則入選,間接證實QQQ確實會涵蓋AI領域的領先企業。
Q7:管理槓桿型基金的過度冒險行為
- 學員問題:
- 學員分享自己曾過於冒險,將緊急備用金也投入QQQ,意識到風險過高,需重新建立緊急備用金。
- 詢問如何自我觀察並警惕,避免在投資道路上過度自信,例如將QQQ的槓桿比例提高超過BA1.2。
- 老師回答:
- 聰明的人會從他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有時輕微的過度冒進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導致破產,被燙過後也會學到教訓。
- 建議透過智慧而非痛苦經驗來學習。引用巴菲特名言:「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市場上漲時不應追加緊急備用金,而應在市場恐懼時加碼。
- 強調緊急備用金無論市場漲跌都不應被用於加碼。
- 智慧再平衡策略(市場下跌時自動買進,市場上漲時自動從槓桿基金抽回)正是實踐「人恐懼我貪婪」的有效方法。
Q8:股票質押的現金配置與風險
- 學員問題:
- 學員對股票質押的現金要求感到困惑:手頭現金是否必須大於質押金額?例如有100萬資產,質押20萬,是否需要準備20萬現金才能質押。
- 若按照老師建議的433資產配置(30萬現金),每年僅提領2萬生活費,數年後借款可能累積超過手中現金,此時是否仍能繼續質押。
- 老師回答:
- 質押借款不應一次性借出高額資金(例如20萬),建議每年提領的比例約為總資產的2%。
- 建議進行股票質押的投資者應採用433資產配置,持有30%現金部位。
- 「現金大於質押額度」並非硬性鐵律,而是初步的安全考量。即使市場下跌導致借款佔資產比例升高,只要不被強制平倉即可。
- 透過「智慧再平衡」的自動駕駛策略,歷史模擬顯示即使借款比例短期內超過手中現金,仍可維持安全的維持率,避免被券商強制平倉。
Q9:401k的RMD與負債權益比(D/E Ratio)
- 學員問題:
- 學員已68歲,401k面臨RMD(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強制提領)問題,且提領金額因太太公司股票大漲而增加了70%。
- 期待川普上台後能廢除RMD或將稅率降低至15%的資本利得稅。
- 觀察到巴菲特、NVIDIA、Apple等公司的負債權益比(Debt-to-Equity Ratio, D/E)存在顯著差異,並將其與老師建議個人借款不超過20%的原則聯想。
- 詢問D/E比率是否是衡量個人或公司借貸適切性的方式,以及如何引導子女建立正確的借貸觀念,尤其面對年輕人熱衷買房的現象。
- 老師回答:
- RMD部分:
- 川普廢除RMD的可能性極低,因為RMD是政府追繳稅款的手段,不會輕易放棄。因此,建議學員仍需規劃繳稅。
- D/E比率部分:
- 負債權益比沒有固定標準。在金融領域中,健康的「高負債」反而可能被視為好事,因為它能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 健康的債務(如信用貸款、股票質押、房地產貸款)只要能安全償還,都能提升ROE。關鍵在於借款的「安全性」,而非單一的比例數字。
- Apple等公司高負債的原因可能包括借款用於發放股息,以及應付帳款的延遲支付等,這些財務操作都會間接提高ROE。
- 不建議以D/E比率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因為該比率會因產業特性與公司經營模式而異。
- 至於教育子女,老師認為年輕人有買房的慾望是人之常情,難以阻止。
- RMD部分:
Q10:老師短視頻與NVIDIA的AI產品
- 學員問題:
- 學員讚賞老師的短視頻內容豐富且有價值,建議不要停發。
- 詢問老師對NVIDIA新推出的邊緣AI產品「Jetson Orin」的看法,該產品價格親民,可供個人搭建AI系統。
- 提到此產品的代理商已轉移至越南,兩岸市場都未能掌握,並認為NVIDIA在部分U(可能指用戶體驗或特定硬體)方面表現不佳。
- 老師回答:
- 老師表示將會繼續發布短視頻,但不會有庫存,會及時發布新內容。
- 對於「Jetson Orin」產品,老師坦承對其一無所知,也不熟悉該產品的細節。
- 老師的AI應用主要集中在訓練ChatGPT作為其私人助手,不使用單一設備進行AI運算。
- 強調AI時代已全面來臨,企業與個人都必須適應。像台積電和美國國防部已大量導入AI技術,沒有AI的公司終將被市場淘汰。
- 承諾會對該產品進行研究。
Q11:個人資產配置與台灣地緣政治擔憂
- 學員問題:
- 學員擁有約3億台幣資產的家族食品工廠,貸款1.5億。目前有1億投入00662,另有6千萬資金即將撥款。詢問老師應如何配置這6千萬資金,是立即全額投入00662,還是等待市場低點。
- 表達對台灣政治現況的不滿,認為政黨對立浪費資源,曾考慮支持特定政黨。
- 對台灣地緣政治(台海戰爭)感到擔憂,資產約2億台幣,詢問如何安全配置或移轉資產以應對風險。
- 考慮放棄家族企業,因管理40名員工(包括外勞)感到掙扎與不快樂,希望能擺脫此事業。
- 老師回答:
- 6千萬資金配置: 老師個人會選擇「禮拜一市價全買」,不等待。但尊重學員的決定,鼓勵自行觀察與操作。
- 政治議題:
- 不建議在公開場合討論政治與宗教,因為這類議題缺乏共識,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衝突和爭執。
- 政治是個人選擇,應自行決定、投票即可,無需說服或宣揚他人。建議將精力轉向養生,追求無事一切的快樂。
- 台海問題/資產移轉:
- 若因台海問題導致夜不能寐,建議努力賺錢並移民。在台灣購買00662或透過副委託交易,都無法根本解決地緣政治的不安。
- 強調若持續感到擔憂,移民是解決這種不安的有效方式。
- 放棄家族企業:
- 人生中的決定應以追求「永恆」的快樂為導向。若家族企業帶來煩惱和壓力,應果斷「一刀兩斷」,不必為了「偉大」或「顧及情面」而委屈自己。
- 鼓勵學員直接關閉公司。40名員工是「小事」,並非不可解決。可給予優渥的遣散費,讓員工高興地結束勞資關係。
- 強調人生應為自己著想,追求快樂,而不是為了父親的事業而犧牲自己的幸福。有錢人不必承擔過多事業,可選擇簡單快樂的生活。
【免責聲明】
-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