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93) 金融風險與投資智慧:如何累積與花用資產;股票質押與資產配置:降低風險的智慧選擇
課程重點整理
- 核心投資哲學:
- 市場本質上是永恆的多頭市場,無最高點,亦無最低點,僅有不斷超越的紀錄,因此投資者應採取「買進持有,打死不賣」的策略。
- 對人類的創新能力、科技進步及美國市場抱持堅定信心與長遠眼光,建議持有20-30年。
- 投資人必須能承受50%或更高的潛在跌幅,否則不適合市場投資。
- 推薦投資標的與原則:
- 主要推薦那斯達克100指數基金(QQQ)。
- 針對台灣投資者建議00662,中國大陸投資者則為513100。
- 明確不推薦投資標普500指數基金(SPY)[1, Q6回答]。
- 不建議投資新發行且不熟悉的ETF,應專注於自身已深入理解並能有效測試風險的資產 [Q7回答]。
-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策略:
- 非退休人士: 若距離退休尚有一段時間,建議採用包含槓桿型指數基金的配置,例如「70/20/10」(70% QQQ/00662、20% 槓桿型那斯達克指數基金如QLD/00670L、10% 現金),以達成約1.1至1.2的Beta值 [Q1回答, Q5回答]。
- 退休人士: 建議採較保守的「80/20」配置(80% QQQ/00662、20% 現金或貨幣市場基金),且若無股票質押等槓桿操作,則不應使用槓桿型基金。
- 再平衡策略: 應執行被動式「聰明再平衡」,最佳時機是在市場表現良好時(每年一次),而非市場下跌引發恐懼時,以免錯失良機 [3, 18, 19, Q1回答, Q14回答]。
- 槓桿與質押運用:
- 善用借貸(如股票質押或理財型房貸)被視為加速財富增長的關鍵,前提是建立在安全的資產配置與風險控管之上。
- 台灣因其金融工具精良、利率較低、買賣美國指數基金免稅等優勢,被視為投資天堂。
- 需注意借貸投資不一定能提高回報率,有時為維持安全水位需保留更多現金,反而可能降低整體績效,但可增加每年可使用的金額 [Q16回答]。
- 財商教育與心態建立:
- 鼓勵新進投資者從指定課程(如00451、00398、00288)開始學習,提升財商。
- 強調透過不斷思考、總結個人經驗來提煉人生智慧 [2, Q8回答]。
- 市場目標價預期QQQ可達50萬美元,00662可達9萬台幣,目前市場價格仍屬便宜,應克服短期波動的恐懼,堅定執行「有錢即刻市價買進」的策略 [3, Q3回答]。
- 富足是天賦,真正的風險並非短期波動或市場崩盤,而是在漫長的投資期間未能累積足夠財富,或擁有財富卻不懂得如何運用。
- 常見投資誤區警示:
- 避免盲目投資: 不應輕信理財專員或銀行推銷的產品,因其常有盈利目的,甚至可能演變為詐騙。
- 房產觀念: 不建議購買房產,認為其可能使人成為「房奴」,且房產的維護費與稅務負擔較高,傳承給子女可能變成債務,房產現金流遠不及股票質押。
- 保險與「毒資產」: 不鼓勵為避免短期虧損而持續繳納保險費,應及時止損;除定期壽險(T-life)外,其他如終身壽險、儲蓄險、疾病險等均不建議購買,並警示UL/VL等產品可能導致破產。亦不建議投資比特幣或其他未經推薦的「毒資產」 [Q2回答]。
- 子女財富管理: 不應讓子女過早知道家庭財富多寡,亦不鼓勵為子女大量儲蓄,應優先確保自身退休無虞,再在免稅額度內給予子女資產 [6, Q12回答]。
重要 Q&A 彙整
Q1:槓桿基金再平衡與Beta計算
- 學員問題:
- 退休者是否適用於Beta 1.2的「聰明再平衡」策略?
- 當資產包含TQQQ、QLD與QQQ時,應如何計算總體Beta值?
- 老師回答:
- 「聰明再平衡」策略適用於所有持有槓桿型基金的投資者,不限於退休族群 [Q1回答]。
- 計算總Beta值的方法為:將各資產的Beta值(TQQQ為3、QLD為2、QQQ為1、現金為0)乘以其在總資產中的比例,然後加總。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操作 [Q1回答]。
- 學員問題:
Q2:比特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可能性
- 學員問題:
- 比特幣的地位是否能與黃金媲美,或者具備成為美元儲備貨幣的潛力?
- 老師回答:
- 比特幣的地位最多只能與黃金相提並論 [Q2回答]。從金融基本概念來看,它不具備成為美元儲備貨幣的條件 [Q2回答]。
- 學員問題:
Q3:儲蓄保險解約轉投指數基金的經驗與進場猶豫
- 學員問題:
- 學員分享曾解約儲蓄保險(即使有短期虧損)並將資金投入00662後,獲得顯著增長的經驗 [Q3回答]。
- 目前雖持有現金,但因市場持續創新高,反而產生猶豫,難以將資金投入市場 [Q3回答]。
- 老師回答:
- 投資者過去的勇氣(例如果斷解約保險)與現在的猶豫,反映了潛意識與理智的拉鋸 [Q3回答]。應透過反思與總結過往經驗,訓練潛意識做出正確判斷 [Q3回答]。
- 強調長期趨勢下,QQQ目標價50萬美元,00662目標價9萬台幣,目前價格相對便宜 [3, Q3回答]。應克服短期波動的恐懼,堅定執行「有錢即刻市價買進」的策略,不宜分批或等待,以免錯過機會 [2, Q3回答]。
- 學員問題:
Q4:00662與QQQ的差異
- 學員問題:
- 詢問00662與QQQ在費用率、績效表現及經理人管理模式上的具體差異。
- 老師回答:
- 此類問題已在過去課程中多次詳細解釋,建議學員回顧相關影片以獲取完整資訊 [Q4回答]。
- 學員問題:
Q5:槓桿基金交易限制、零股投資、退休身份與資產配置
- 學員問題:
- 台新銀行購買00670L要求帳戶開立三個月及十筆交易紀錄,是否有方法能快速達成交易次數?
- 在台灣市場是否可購買零股,以及零股交易費用是否較高?
- 身為家庭主婦並領取贍養費,在資產配置上是否應被視為退休人士?如何調整資產配置?
- 領取美國社會福利金是否會影響贍養費的收取?
- 老師回答:
- 為滿足交易次數要求,可利用信用交易帳戶(融資),賣出00662後立即買回,避免等待三日交割。若無新資金,可透過此方式累積交易次數 [Q5回答]。
- 在購買足額整股後,剩餘資金可購買零股,零股費用並不會特別高 [Q5回答]。
- 領取贍養費的家庭主婦應視為退休人士 [Q5回答]。贍養費視為收入,資產配置應以年度開銷扣除收入後的需求為基礎。在有贍養費期間,可考慮較積極的槓桿配置(如70/20/10),但待贍養費停止後應轉為保守(如80/20) [Q5回答]。
- 通常,領取美國社會福利金與贍養費在法律上應無關聯,除非離婚協議書有明確限制。建議確認離婚協議內容 [Q5回答]。
- 學員問題:
Q6:槓桿型ETF長期報酬與高本益比的疑慮
- 學員問題:
- 周冠南教授曾提及2倍槓桿型ETF(如QLD)的長期報酬僅為1.5倍,故不適合作長期投資,此說法是否正確?
- 目前QQQ與SPY的本益比(P/E)均高於歷史平均值,這是否意味著P/E已失去指導作用,或者高P/E將成為市場常態?
- 老師回答:
- 槓桿型ETF報酬: 周教授的說法是基於「年化報酬」考量,而非總體成長倍數 [Q6回答]。實際數據顯示,長期(如五年)QLD的總體漲幅可達QQQ的近兩倍 [Q6回答]。周教授面向大眾,顧慮到非專業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建議較保守。對於理解資產配置的投資者,槓桿型ETF是可長期持有的工具 [Q6回答]。
- 高本益比: 本益比是一個表象化的指標,其指導作用有限 [Q6回答]。真正的關鍵在於企業未來的盈利成長速度 [Q6回答]。例如,若QQQ成分股的盈利能保持每年15%的增長率(Invesco數據為18.67%),則即使目前P/E為40,若股價不變,五年後其實際P/E將降至20。因此,高P/E通常反映市場對未來高增長的預期,而非股價過高 [Q6回答]。投資應著重企業前景,而非僅憑當前P/E判斷 [Q6回答]。
- 學員問題:
Q7:Invesco新發行的QBIG和QQLV ETF的投資評估
- 學員問題:
- Invesco近期推出了QBIG(精選QQQ中表現最佳的45%股票)和QQLV(精選QQQ中波動最低的45%股票)兩支ETF。老師對這兩支ETF有何看法?是否可將它們視為比QQQ更積極(如1.05倍)或更保守(如0.95倍)的投資選項?
- 老師回答:
- 不建議投資新發行且不熟悉的ETF [Q7回答]。投資者應專注於自身已深入理解並能有效測試其風險的資產配置工具(例如QQQ、QLD、TQQQ及貨幣市場基金),透過調整這些熟悉資產的比例來達成期望的Beta值(風險回報偏好),而非盲目追逐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產品 [Q7回答]。
- 簡化投資組合至數種核心資產,有助於降低複雜性與潛在風險。即使新的ETF聲稱有略佳的表現,其長期數據與波動特性仍需時間驗證,不如堅持已知的資產 [Q7回答]。
- 學員問題:
Q8:培養投資洞察力與處理「賺第一桶金難」的心態
- 學員問題:
- 如何培養「大道觀通」的能力,以看清事物的本質而非僅止於表象?
- 對於認為「賺到第一個百萬很難」且不願「all-in」的投資者,應如何給予建議?
- 老師回答:
- 培養洞察力: 需透過不斷反思與總結個人的人生經驗來提煉智慧 [Q8回答]。在溝通時,若對方重視精確數據,則應以數字和科學證據回應;若對方已理解大方向,則可在細節上採取「模糊的正確」策略 [Q8回答]。
- 「第一桶金」與「All-in」: 「賺到第一個百萬很難」是一種常見的迷思,但從數學角度看,從零到十萬與從一百萬到一千萬的成長曲線是相似的 [Q8回答]。重點在於持續累積和紀律投資。對於不願「all-in」的投資者,可建議其從能夠承受損失的小額資金開始投入,將其視為一顆「活種」 [Q8回答]。讓其親身經歷資產的成長過程,逐步建立信心,無需一步到位。建立活種是必要,其成長速度則需時間,不應操之過急 [Q8回答]。
- 學員問題:
Q9:高科人員的資產與退休規劃
- 學員問題:
- 學員(亞馬遜倉庫工人,42歲)現有8倍年開銷的積蓄已投入股市,目前工作收入足夠生活,但無法儲蓄 [Q9回答]。加班或跑Uber可增加收入來儲蓄,但希望能減少工作時間、提早退休,卻又覺得不額外工作就難以實現 [Q9回答]。希望老師給予建議。
- 老師回答:
- 現有8倍年開銷的積蓄是一個良好的基礎 [Q9回答]。
- 若維持現狀,預計15年後(約57歲)資產將成長至50倍年開銷,屆時即可退休,無需再額外投入 [Q9回答]。
- 若每週跑4小時Uber,每月可多賺約1000美元,可能將退休時間從15年縮短至12年 [Q9回答]。
- 建議採用Beta 1.2的資產配置,可提高回報率,可能因此不必再打零工,也能提早退休 [Q9回答]。
- 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若可自行決定工時,即使工作到65歲也能保持良好狀態 [Q9回答]。
- 對未來股市持極度樂觀態度,預期未來20-30年市場將給予豐厚回報,財富會快速增長,超乎想像 [Q9回答]。
- 學員問題:
Q10:台灣房貸質押投資00662與中國親友理財建議
- 學員問題:
- 學員(台灣)計劃將房產質押700萬台幣投入00662,每月再投入2-3萬台幣,預計15年內達到2-3千萬台幣的回報,詢問應一次性投入還是分批,以及資產配置(如60/20/20) [Q10回答]。
- 學員另詢問如何協助中國親友在當地開設證券戶口及選擇操作軟體 [Q10回答]。
- 老師回答:
- 質押投資: 若以700萬台幣質押資金及每月投入3萬台幣,以14%年化報酬計算,15年後可達6700萬台幣,10年後可達3300萬台幣,目標可輕鬆達成 [Q10回答]。
- 進場時機: 應將借出的資金「明天(週一)就市價買進」,不需猶豫或等待,因市場將快速上漲,越晚買越吃虧 [Q10回答, Q11回答]。
- 資產配置: 建議採用「60/20/20」配置,即60% 00662、20% 00670L(槓桿型那斯達克指數基金)、20% 現金 [Q11回答]。每月投入的資金,可分五六個月投入00662,再分三個月投入00670L及00864(貨幣市場基金)[Q11回答]。
- 中國親友: 建議學員發送email給老師,老師將介紹熟稔中國市場的聯絡人協助 [Q11回答]。
- 學員問題:
Q11:如何說服家人開始投資
- 學員問題:
- 學員的姊姊和姊夫(均為大學教授)雖理解廣泛指數型ETF的投資邏輯,但遲遲未執行投資。詢問如何激勵他們提早開始投資 [Q11回答]。
- 老師回答:
- 「近廟親神」效應:親近的家人通常較難接受彼此的建議,因他們認為彼此知根知底,難以相信對方在某領域會比自己更強 [Q12回答]。
- 持續分享:只能盡力分享投資理念,在聚餐時輕鬆聊起長期投資的簡單性(如十年十倍,二十年二十倍),但若對方不想談,則適時停止 [Q12回答]。
- 啟動小額投資:建議他們先從可以承受損失的小額資金開始投入,例如5-10萬美元投入QQQ,或將退休帳戶投資於指數基金,當作一個「火種」 [Q12回答, Q13回答]。告訴他們,若十年後有虧損,你願意補償。通常他們在兩年內看到獲利後就會自己投入 [Q12回答]。
- 強調AI時代:現今AI時代帶來20多年的大好光景,是啟動投資的好時機 [Q12回答]。
- 學員問題:
Q12:子女教育基金與自身退休金的配置優先順序
- 學員問題:
- 學員原本計劃將生育補助金全數投入子女帳戶的00662,並每月定期定額5000元。聽課後反思,老師強調應先顧好自己的退休金。詢問是否仍可每月為子女定期定額投資 [Q13回答]。
- 老師回答:
- 不建議為子女每月定期定額投入 [Q14回答]。
- 應優先確保自身的退休資金達到足夠水平(例如50倍年開銷),先讓自己成為「大樹」 [Q14回答]。
- 待自身財富足夠並超越遺產稅免稅額時,再考慮每年在免稅額度內(如20-30萬或50萬台幣)給予子女資產 [Q14回答]。
- 目前子女若有壓歲錢或零用錢,可協助存入帳戶即可,不需額外每月投入 [Q13回答]。
- 學員問題:
Q13:保險代理人離世與國債本質
- 學員問題:
- 學員分享保險代理人因財務問題離世的經歷,感慨風險控管的重要性 [Q14回答]。
- 學員另提到某大學教授觀點,認為國家舉債(如美國國債)本質上是政府向國民變相徵稅,類似彩票 [Q14回答]。
- 老師回答:
- 保險代理人事件: 強調風險控管的重要性,在股市中,能夠「活下去」的力量比賺多少錢更重要 [Q14回答]。
- 國債本質: 引用現代貨幣理論(MMT)解釋 [Q15回答]。
- 美國政府的特殊性: 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政府可以無限量印錢發行國債以支持開銷,無需以徵稅為前提 [Q15回答, Q16回答]。
- 國債與民間儲蓄: 美國政府發行1億美元國債,出售給國民後,政府將這1億美元花掉,這筆錢最終會流向民間,成為民眾的存款。因此,美國政府的債務就是民間的儲蓄 [Q15回答]。
- 還債機制: 美國政府無需「償還」國債。持有人可用美元購買美國的商品、服務(如飛機、CPU、旅遊、餐飲),這就是美國人「償債」的方式 [Q15回答]。
- 徵稅的目的: 美國政府徵稅主要目的不是籌錢,而是為了鞏固美元的地位,確保國民及全世界對美元的需求與信心(因繳稅需使用美元,且美國規定境內不得拒收美元) [Q16回答]。
- 美元的價值: 美元的價值不在於其債務高低,而在於其信用及可用來購買美國眾多高科技產品與服務(如CPU、Nvidia、Apple、Amazon等) [Q16回答]。
- 結論: 無需擔心美國國債,美國政府欠錢越多,經濟越繁榮,股市也會漲越多 [Q15回答, Q16回答]。
- 學員問題:
Q14:QQQ/SPY高本益比與槓桿投資的風險控制
- 學員問題:
- 分析QQQ在2021年高點400元、2022年跌至220元(跌幅約35%),2023年漲回高點,2024年至今漲25-30% [Q17回答]。
- 目前QQQ的P/E約41.57 [Q17回答]。若以每年14%盈餘成長率計算,股價不變,明年P/E將降至36 [Q17回答]。疑問P/E對於由百支股票平均組成的QQQ是否有參考價值,以及目前QQQ/SPY的高P/E是否意味著被高估 [Q17回答]。
- 擔憂槓桿投資中,若QQQ數年不漲,借款利息複利增長可能逼近現金儲備,詢問在這種最壞情況下如何操作,以及是否可在P/E高點時增加現金,P/E低點時加碼買入 [Q17回答, Q18回答]。
- 老師回答:
- P/E參考性: P/E對於QQQ或SPY亦不具參考價值 [Q18回答]。合理的P/E值會隨著時代與產業結構而變化(如60年前的農立國時代與現今的AI立國時代不同) [Q18回答]。
- 風險控制與再平衡: 應採用被動式「聰明再平衡」策略 [Q18回答, Q19回答]。當市場上漲時(如每年),將獲利的一部分(如30%)移轉至現金,這會自動在市場表現好時增加現金部位 [Q19回答]。市場下跌時則會自動投入,達到逢低承接、逢高賣出的效果,無需人為判斷P/E高低 [Q19回答, Q20回答]。
- 應對最差情境: 透過資產配置(如40/30/30,即40%核心、30%槓桿型、30%現金)來應對最差情境,如2000-2009年市場下跌80% [Q20回答]。這種配置旨在最大化跌幅下的損失最小化(maximum drawdown lowest),若連此都無法承受,那將是全球性問題 [Q20回答]。
- AI與失業潮: AI的發展確實會導致部分人失業,關鍵是投資者是否已為此做好準備 [Q19回答]。
- 借款與報酬率: 借錢投資不必然提高回報率,反而為規避風險需預留更多現金,可能導致整體績效相對降低 [Q22回答]。借款的好處在於能增加每年可使用的絕對金額 [Q22回答]。
- 學員問題:
Q15:詐騙電話與助人經驗
- 學員問題:
- 學員接到可疑的美國銀行電話,內容涉及信用卡申請與消費,在對方要求驗證個人資訊時,警覺為詐騙。另分享過去助人經驗,因對方要求更多錢而意識到受騙 [Q20回答, Q21回答]。
- 老師回答:
- 詐騙集團手法日益高明,甚至能偽造來電顯示號碼 [Q21回答]。
- 對於任何涉及金錢的事務都應抱持懷疑之心 [4, Q21回答]。
- 若遇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建議轉介給警察處理,警察會提供適當協助 [Q21回答]。
- 學員問題:
Q16:第一次投資QQQ的經驗與借貸試算反思
- 學員問題:
- 學員自2023年4月聽課後開始投資QQQ(為子女小額投入),發現首次投入的績效表現最佳 [Q21回答]。
- 曾嘗試透過借貸加速財富自由,但未經詳細試算 [Q22回答]。後經試算發現,單純借貸投資(而非方案三的資產配置)並未帶來更高收益,反而增加了風險。因此體認到親自試算的重要性,並計劃未來出售房產進行下一步投資,但強調需依個人狀況調整資產配置 [Q22回答]。
- 老師回答:
- 學員發現了Excel試算表中的關鍵細節:若單純借貸(例如狀況八,借10%投資),由於需要預留較多現金以降低風險,其整體Beta值會低於1.0,導致績效比狀況三(無借貸、高Beta)差 [Q22回答]。
- 然而,借貸的好處是增加了總資產規模,因此每年可使用的金額(例如2%提領率)會更多。例如,3000萬資產每年可用60萬,借300萬變成3300萬資產後,每年可用66萬 [Q22回答]。
- 這顯示借錢不必然會增加報酬率百分比,尤其在為規避風險而保留大量現金時。其優點在於每年可支配的絕對金額增加,但需權衡績效降低與風險承擔能力 [Q22回答, Q23回答]。
- 學員問題:
【免責聲明】
-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