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3A) 科技人職涯倦怠與財富自由兩難
00523A 短篇《從科技業出走的掙扎:買車夢、職涯倦怠與財富自由的兩難》
這份內容主要記錄了一位40歲台灣學員向James老師的來信,分享其在科技業的職涯掙扎、對財富自由的追求,以及個人生活與投資的兩難,同時也包含了James老師對其困境的深度回覆與建議。
一、 學員的來信:掙扎、省思與規劃 這封信來自一位今年剛加入、閱讀了從00398到00446系列影片的台灣學員。他表示,從老師的影片中,他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生不只是財富自由,真正的自由是能夠掌握人生,而財富本身不等於快樂。
節儉與人生風景的取捨
- 他自認為是個非常節省的人,為此放棄了許多物質需求,例如購買汽車。
- 從25歲開始規劃人生,深知汽車和房子屬於負資產,因此一直忍耐不購買。
- 然而,他也因此錯過了一些人生風景,尤其有時只是單純想漫無目的地開車來紓壓。
- 老師的影片點醒了他,「時間過去就過去了」,過去那些想追逐的經歷已無法挽回。
- 他因此思索過去的決定是否正確,而老師「在足夠現金流情況下,能提升精神面,想買就去買吧」的說法,讓他心中的結得以釋放。
房產與借貸的抉擇
- 學員清楚買房貸款會減少投資現金流,但幸運地在2018年還是買了房。
- 當時的考量是與妻子結婚後一直住在月租5500台幣的小套房。
- 當妻子想搬到有廚房的地方時,他發現兩房一廳的租金需要1萬塊,而多加5000塊就能擁有一間中古華廈。
- 慶幸當時房價處於低點,若換成現在,他表示打死都不會考慮買房,因為這幾年房價漲幅已無法招架。
- 去年(2024年)他首次接觸到「槓桿人生」,理解到若將借貸用於投資是「好債」。
- 於是,他將房子拿去增貸並投入市場。
科技業的倦怠與退休目標的變動
- 他一直相信自己的規劃,只要照著做就能提早退休。
- 然而,當目標快達成時,他卻開始想休息了。
- 身為窮苦人家,他別無選擇,雖然不喜歡目前產業,但在台灣科技業才能快速累積資產。
- 25歲時,他就認知到自己可能無法在科技業待太久,內心一直排斥這門行業,雖然初期有熱情,但多建立在金錢上.
- 他將薪資的七到八成存下,其餘花費。但過去十幾年投資都是小賺小賠,直到認識James老師。
- 目前40歲的他,原計劃在43歲達成3千萬退休目標。
- 但認識老師後,他發現需要存到6千萬才能無憂退休,這讓他感到「痛苦」。
- 他覺得自己已掉入「中年陷阱」,並對00443影片中「勞公的可憐」感同身受。
- 心裡有個聲音告訴他「該離開了」,就像老師當初離開紅旗回美國照顧女兒的心境.
職涯困境與價值失落
- 他在目前工作單位待了九年,從不到60人的小單位,慢慢將研發技術建立起來。
- 他獨立完成了演算法並產出兩篇專利,這些對他而言是重要的成就。
- 幾年前,他將研發實現到產品中,並拿下了CSP客戶訂單。
- 前年,公司找新人來學習這項技術,他熱心分享。
- 然而,今年打考績時,主管卻告訴他「在這部門,其實沒什麼貢獻」。
- 他理解到這意味著他「沒有利用價值了」。
- 於是,他轉到另一個正要起步的單位,但內心仍很失落,因為在部門即將起飛時被踢開。
- 老闆畫下的大餅,最終勞工都吃不到。
- 在新單位,他秉持老師「工作是服務」的哲學,但新老闆認為這是「應該的」,讓他感受不到感謝。
- 他作為新舊部門間的橋樑,內心其實很排斥,因為不想再與前部門有交集。他坦言可能是內心狹隘,無法做到服務而沒有回報,也可能是有受過傷了。
未來的規劃與猶豫
- 認識老師後,他明白自己離6千萬的目標仍有距離,可能需要再工作十年才能退休,這不在他的人生規劃中,讓他感到「晴天霹靂」。
- 然而,老師的分享也讓他了解「人生都是有選擇的」,可以離開現有工作去尋找輕鬆無壓力的工作。
- 於是他這個月更新了履歷,卻發現現在非科技業的工作不輕鬆,且薪水只有目前的一半。在台灣,離開科技業要能「吃飽穿暖」並不容易。
- 他心中已有了最壞的打算,去開Uber,降低物質慾望,順便解鎖買車夢想。
- 但他需要好好說服妻子,因為「刻苦耐勞的日子可能要繼續下去」。
- 他很欣慰妻子發現他越來越不快樂,也明白他並不愛這個產業,並支持他離開。
- 但現實是離開後「以前苦的日子會更苦」,現金流會有所改變,可能從每年出國變成省吃儉用才能出國。
- 因此,他又開始猶豫是否該繼續撐下去,覺得自己「庸人自擾」,因為都還沒發生就開始煩惱。
- 他目前已達成25倍的目標,但仍沒有安全感,只能讓時間慢慢將資產自動導航,慢慢拿回自由人生。
二、 老師的回覆:心態轉變與務實策略 James老師很開心收到來信,並稱讚學員是個能量非常強、堅強的生命,即使在不喜歡的環境中也堅持著自己的理想。
心態上的調整
- 老師指出,我們無法改變周遭客觀環境,但可以改變心態與心境。
- 他建議學員將工作視為「每個月有薪水進來的事」,只要薪水會進來就好。
- 無需在工作上追求多好的表現,帶著快樂的心情,想著薪水會入帳,其他的都無所謂。
- 如果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每天起床都痛苦不想上班,並影響身心健康,那就應該離開這個單位。
- 若公司內找不到合適單位,離開公司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 老師強調,「我們人生可以不知道我們要什麼,但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要什麼」。
- 學員只需要找到一份能打平每月現金流,且讓他開心的工作即可。
投資策略與人生規劃
- 老師建議學員可以採用4:2:4的資產配置:40% 指數基金、20% 槓桿基金、40% 現金部位。
- 可以利用股票質押,每年借出2%來貼補家用或出國旅行。
- 老師鼓勵學員無需過度擔心,做好最壞的準備,並了解最糟糕的狀況也「就這這樣了」,有了應對方案就能輕鬆。
- 他重申,人生可以慢慢來,但要確保自己知道不要什麼,才能擁有重新選擇的自由。
三、 總結與投資風險警語 這位40歲的台灣學員,從年輕時的自律節儉,到選擇科技業快速累積資產,原訂43歲3千萬資產退休的目標,在認識James老師後重新理解「財富自由」是更高層次的人生自由。他首次體驗「好債」觀念,將房產增貸投入指數基金。然而,隨資產成長,心靈卻陷於職涯倦怠與價值失落,曾傾力奉獻的技術貢獻被忽視,轉調新單位後成為橋樑卻感受不到尊重。他開始思索是否離開科技業,即便可能意味收入減半與生活品質調整,坦誠仍掙扎猶豫,但慶幸有支持他的伴侶和能持續增長的投資系統。James老師建議他採用4:2:4配置,利用質押借出2%貼補生活,並轉變心境,將工作視為現金流來源而非追求價值的戰場,強調「人生可以慢慢來,但要確保自己知道不要什麼,才擁有重選的自由」。
- 投資風險提醒:
- 投資指數基金雖具長期報酬潛力,但仍需動態平衡與心理建設。
- 槓桿操作如投資00670L或QLD,建議搭配穩健現金部位如00865B,避免因市場下跌引發資金流動性壓力。
- 股票質押借款雖可支援生活現金流,但應預留安全邊際,嚴控整體資產負債比值。
- 在人生規劃中,除財務目標外,更需考量心理健康與家庭支持,不盲目追求KPI,而是追求自由與幸福的生活品質。
【免責聲明】
- 所有回覆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或稅務建議。
- 非專業投資或稅務建議,請自行判斷與審慎決策。
- 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後自行決策。
-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